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渡河詞碑
  “渡河詞碑”位于河南省獲嘉縣亢村鎮(zhèn)西街村,是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碑立于明代,刻行書9行共169字,分別為詞和作者落款。碑文是明朝夏言隨嘉靖帝南巡時所寫,記載了嘉靖帝南巡渡河之事,借用《詞》的形式,描繪了河山和當時盛況。渡河詞碑,時代為明,該碑園首龜趺,通高4.18米,長方型,碑身高3.45米,寬1.32米,厚0.66米,駝碑之龜高0.73米。該碑位于獲嘉縣縣城南17.5公里?捍彐(zhèn)西街村中路北沿。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碑滿字九行,行書,字大10至15厘米,共169字。其三分之二是一首詞,三分之一是作者釋文和落款,為明內閣首輔夏言在嘉靖已亥(…[詳細]
光山凈居寺
  光山凈居寺,位于河南省光山縣凈居寺管理區(qū)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又名“敕賜梵天寺”,此乃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國內外名僧常來尋根訪祖。寺處“三蘇”環(huán)護之中,素有“九龍捧圣,四水歸池”之奇、十二景觀的幽妙。高僧慧思、智覬名冠禪宗,史稱二圣。蘇東坡、陳季常、黃庭堅咸會于此,頌為三賢。寺前現(xiàn)有5株古柏,排列左右,挺拔而立,世傳為唐代和尚所栽。還有一棵年逾千載的銀杏,樹高7丈余,干粗3、4人圍,冠枝遮蓋面約1畝,樹上寄生一檀一柏,人稱“同根三異樹”。宋真宗題名“敕賜梵天寺”石刻5個大字匾額,現(xiàn)仍嵌在門頭上。寺內大雄寶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萬歷“皇帝敕粉”碑、清康熙“欽賜大蘇山梵天…[詳細]
擬山園貼
  王鐸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宮至禮部尚書。王鐸故里旅游景區(qū)位于孟津縣會盟鎮(zhèn),占地158畝,由王鐸故居紀急祠、擬山園、顯彰園及水上活動、九洲園組成。故居的三間正堂距今400余年,《擬山園貼》碑刻90幀。附近又有龍馬負圖寺和王鐸書法館與之相映生輝。…[詳細]
耕織圖石刻
  時代:清地址:博愛縣博物館藏品耕織圖石刻共有20副畫面,分別刻在四塊長200厘米,寬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減地線刻,在畫面的間隔部位,用卷云紋和花鳥圖案填充。畫面內容共分兩組,排列自右向左。第一組共十幅圖案,是反映稻子從種到收的整個過程。第二組共十幅圖案,是反映棉花從播種到織成布的全過程。具體內容如下:第一組:第一幅耕地。春天來到,一切充滿著生機,種稻的季節(jié)即將來到。在畫面的中央,一位農夫哈腰弓背,左手執(zhí)鞭,右手扶犁,正在耕田。在圖的右方,有一農夫右肩扛耙,大步向田里走來。整個畫面表現(xiàn)了耕、耙、整地的勞動場面。第二幅運苗。畫面上有一農夫頭戴草帽,肩挑裝滿兩筐的秧苗,還有一頑童肩背一小筐秧苗,邊…[詳細]
重修陳村橋序碑
  重修陳村橋序碑 原位于陳村鄉(xiāng)陳村,村莊古老,居住分散,村中有深溝,分為東西兩片,由一土橋連結成整體,故此橋成為該村居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建筑。道光七年春發(fā)生地震土橋毀圮,村民不便,災后數(shù)月而集資修橋,為垂訓后人,立石著序:“斯橋之設由來久矣,被今年二月二十六日地震,東邊倒塌,雖不可以通車輿,尚可以通人馬,及至三月二十七日地又震,東西邊一起俱圯,不惟車不能通,即人亦不能過矣……。道光七年六月初一立石!笔疄閳@形頂,中有“皇清”二字,陰刻線條花紋,碑高1.4米,寬0.62米,厚0.115米。陳村橋在該村之東北部,現(xiàn)長34米,寬3.6米,高5米余。下部為單拱石筑,上部是夯土筑成。據老人傳說,此橋…[詳細]
里固石塔
  理固塔原立于村北寺院,后移村東關帝廟,系唐早期七級密檐式石塔,須彌座平面呈正文形,邊寬98厘米,往上逐層收斂,通高3.17米。塔南向開拱券式佛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俑人,龕額雕鋪首獸面,兩側雕青龍,上方門左右外側雕金剛力士,內側雕供養(yǎng)人。塔身凹刻化佛29尊,余面線刻纏枝牡丹,塔剎為出蓮寶瓶。該塔雕藝精諶,造型玲瓏,然久經風雨剝蝕,又經五十年代拆除移用,更著-中-劫洗夷毀殆盡。幸遇鄉(xiāng)賢葛國選率眾翁嫗尋置殘件方得遺存。1984年文物普查中,省文物局發(fā)現(xiàn)后認為此塔豫北少見,指令加強保護。于1985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歷史文物,村干部保護員申請修復古塔,嗣后征…[詳細]
洪谷寺塔
  林州洪谷寺塔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合澗鎮(zhèn)南庵溝村北洪谷山風景區(qū)內洪谷寺舊址。又名敕公禪師塔。公布為第七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洪谷寺塔為方形七級密檐式磚塔,高十五點四米。平面呈方形,第一、四層南面辟門,其余各層南面置假門。塔內中空,自下而上有收分。塔外為疊澀檐,呈拋物弧線形。頂部有寶瓶式塔剎。據記載,洪谷寺始建于北齊天寶年間,至唐很是興盛,后幾經滄桑興衰,寺院建筑早已無存,僅存一塔屹立在寺院遺址旁。從建筑造型上看洪谷寺塔方形密檐,具有典型唐塔特點。洪谷寺塔由于歷史久遠,歷代多有重修或修繕。最近一次的修葺為1978年,由河南省政府撥款林縣革委會主持完成。近年,人們又在塔西重修了洪谷寺大雄寶殿,并希望恢…[詳細]
陽臺寺雙石塔
  陽臺寺雙石塔 林州陽臺寺坐落在林州市臨淇鎮(zhèn)嶺后村東北,淇河邊的一個土山包上。河中土山稱之為臺,臺上朝南有寺,則陽臺寺,而寺在之臺必為陽臺,這僅是翌新對陽臺寺名由來的推測。由林州沿S228一路西南方向行進至合澗鎮(zhèn),然后按路標指示繼續(xù)臨淇方向,西南偏西方向至臨淇,正西方向可到嶺南村,嶺南村北約兩公里則為嶺后村,全程約四十余公里,其實這里已經是林州、鶴壁、輝縣三交界處了。林州陽臺寺始建年代不詳,歷經戰(zhàn)亂天災,原有建筑早已無存,僅存唐代石塔兩座,原寺中石碑赑屃一件,隨著陽臺寺雙石塔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當?shù)匕傩沼种匦蘖岁柵_寺,新建山門、藥師如來殿、關圣帝君殿、廣生殿和龍王廟…[詳細]
商水壽圣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常社壽圣寺塔。該塔與古鎮(zhèn)逍遙隔河相望,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邊形。據一級塔門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歲三月一日丙寅時,戊寅時日葬利院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應建于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邊長4.2米。塔室內砌有盤旋的塔道,可逐級登高至塔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成六棱錐體形。塔頂用鑄鐵鑄成形似寶葫蘆樣的寶頂,使塔體結頂?shù)玫阶钔昝赖狞c綴,給人以挺拔雋秀之感。塔的層檐收放尺寸自然得體,既保護塔墻免遭雪雨浸淋,又給塔體以美的裝飾,看上去既規(guī)整肅穆又沒有呆板感。該塔的建筑年代久遠,建筑風格獨具。它的完整存在,給研究宋代佛教在中原腹地的傳…[詳細]
鳳臺寺塔
  鳳臺寺塔位于市南關鳳臺寺舊址上。此塔東向,為六角九級疊澀密檐式磚塔,平面作六角形,通高19.1米,無基座。整個塔身一般用長39厘米,寬19厘米,厚5.5厘米和長40厘米,寬19厘米,厚6厘米的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外壁全用水磨磚、白灰漿砌筑,灰縫約0.4厘米。塔身自第一層向上寬度逐漸內收,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塔身外形略呈拋物線形狀。新鄭縣舊志記載,鳳臺寺建于宋大觀三年(1190年)。而塔門楣上刻有“太原溫考□謁朝假以元豐四年七月十二遷葬祖父母、父母于縣西南七□里耿村九龍之原”字樣,則鳳臺寺和塔應建于元豐四年(1081年)以前,距今近千年。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詳細]
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位于宜陽縣三鄉(xiāng)村北,連昌河畔,漢山腳下的連昌宮遺址上。五花寺其余建筑已不存在,僅余此塔。五花寺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舊志記為唐塔,但有關人員鑒定為宋代遺作。五花寺塔矗立在連昌河西岸,是黃河流域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筑、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塔起九級,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磚結構,八角密檐。底部周長31米,塔體外部下層以石條筑砌,一二層以上,每層皆先用條磚一層出線,線上置斜磚,其上以疊塑十二層為檐,出際在1米左右,在一、三、四、六層正南面均設有假門,門兩側裝磚刻浮雕力士或菩薩畫像,刀法洗練,線條流暢,形象肅穆。這種裝飾在一般塔上十分罕見,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這座磚石結構、八角密檐…[詳細]
西平縣寶嚴寺塔
  寶嚴寺塔,俗稱“東關塔”,位于河南省西平縣縣城東關。在原寶嚴寺外西側,故名。寶嚴寺建于唐代,為佛教寺院,民國年間廢。具體在西平大道與文化路交叉口處;原在寶巖寺外西側,故名于此。寶巖寺塔始建于北宋時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古塔為仿木結構樓閣式七級磚塔,整體呈奶黃色,平面呈六角形,塔角雕飾龍首,塔身浮雕壁畫,高28.80米;頂端有鐵鑄塔剎,呈蓮花狀,高2.16米。塔為仿木結構樓閣式七級磚塔,平面呈六角形,高28.8米。頂有鐵鑄塔剎,呈蓮花狀,高2.16米。寶巖寺塔共有七層,一、二層塔室為四角形拱頂室,設臺階式盤旋梯道;三至六層為六角形拱頂室,設井式梯道。登梯道可達六層,游人登梯道及豎井達第六層,以憑…[詳細]
乾明寺塔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城西北隅,始建于隋仁壽四年(604年),宋代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塔剎,F(xiàn)存十三層樓閣式磚塔為宋中晚期建筑,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設有拱券門、疊澀門,雕有直欞、方欞盲窗,佛龕,鑲嵌有雕磚佛像等。檐部均飾雕磚斗拱,下置磚雕普枋和闌額。瓦檐挑角,每角有青石套獸上懸風鐸。一層南有塔心室,北有拱形洞門,內設臺階,可旋登至八層。塔的第二層雕有直欞假窗3個,第三層嵌有磚雕佛像8尊。塔身各層有佛室1個,佛龕14個,拱形洞門10個,巧妙結合,錯落有致。塔內有臺階可供攀登,塔頂為銅質塔剎。塔前有明隆慶元年(1567年)碑刻1通。1…[詳細]
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及碑刻
  觀音大士塔,又名玉峰塔,位于平頂山市寶豐縣東十五公里周莊鎮(zhèn)大張莊村南香山寺,該寺最后毀于“文革”。大士塔始建于東漢,初為土塔,現(xiàn)塔重建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為八角形九級樓閣式磚塔,高三十三米。塔身外壁二、三層有數(shù)百個磚雕佛龕。第二、五層外壁辟拱券門,第三層辟壺門。每層用疊澀磚砌出塔檐。塔頂有覆盆、寶珠和相輪組成的塔剎。根據文獻記載考證,塔下地宮存放有觀音真身舍利法物,因此被譽為“真塔”、觀音“圣塔”。一層塔心內有元至大元年(1308)翻刻宋代蔣子奇撰文、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在國內外佛學界及書法界很有影響。一九七六年曾應英國牛津大學特邀展出了該碑拓片。附近還有金代和明清碑刻多通…[詳細]
鄢陵興國寺塔
  鄢陵興國寺塔興國寺塔,位于鄢陵縣城南5公里馬欄鎮(zhèn),以寺而故名。塔坐北向南,西臨洼地,東臨新建興國寺南墻,南臨大路,北為民房。興國寺塔為磚石結構六角九層樓閣式建筑,高27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周長20米,高1米,厚寬1米,經加固后寬為3米。塔身每層均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外伸為1米,有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原有木棚板,久已無存一層塔身南、北面辟半圓形拱券門。一層南門內筑有塔心室,北門內筑有臺階,由此門登臺階可上至第二層南門(龕)出,繞塔檐半周至第二層北門(龕),登臺階可上至第三層?蓮牡谌龑铀䞍扔秒p足登塔壁攀至第七層。塔身外部結構嚴謹,筆直崇秀,為典型的北宋建筑。該塔…[詳細]
千尺塔
  千尺塔位于滎陽市賈峪鎮(zhèn)西南大周山頂之圣壽寺內,建于北宋仁宗年間,又稱曹皇后塔。該塔坐北朝南,為六角形九級密檐樓閣式磚塔,高15米。塔身用長31.5厘米、寬15厘米、厚5.5厘米規(guī)格的青磚,以白灰、黃土混合漿砌筑而成。每級塔身疊澀出檐,疊澀檐上部又出平座。塔每層的寬度和高度由下而上逐層收斂,塔頂呈六角形攢尖狀。千尺塔的排水處理構造及翼角起翹的做法,采用了類似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屋面曲線處理的手法,既增強了塔身的曲線美,又減輕了雨水侵害,增加了塔的壽命。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牟壽圣寺雙塔
  中牟縣黃店鎮(zhèn)坐落著宋朝時期的建筑壽圣寺雙塔,兩塔相距10米左右,一個巍然聳立,一個好像斷了半截,一個代表道教文化,一個代表佛教文化,雙塔周圍原來有座皇封赦建寺院,雙層寨墻保護。當?shù)亓鱾髑甑纳裨拏髡f給雙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寺內石雕雙塔一高一低,相距10米左右。西塔高30米,共7層。塔身呈等邊六角形,第一層邊長為4米,越向上塔身越小。塔身全部是灰色磚壘砌,每層都有券門、真窗和盲窗。每層塔身上都有佛像浮雕。塔內有塔心室和螺旋狀梯道,順著梯道盤旋能到達塔頂。東塔高18米,共4層。塔身也是等邊六角形,邊長比西塔稍長,東面有門,塔內有螺旋狀梯道,塔身有圖案紋飾和坐佛。只是東塔上半截好像倒塌了一樣,是個…[詳細]
臨潁小商橋
  小商橋位于臨潁縣黃帝廟鄉(xiāng)小商橋南小商河(潁河故道)上。橋為敞肩單孔石拱橋,長20.87米,寬6.67米。大拱競夸11.6米,矢高2.13米,矢跨比為1/5,拱券面厚0.65米,小拱凈跨2.13米,矢高1.2米,兩岸小拱腳間距20.2米,主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主孔每塊拱石間均由咬鐵連接。券面石浮雕有天馬,獅子,蓮花和幾何圖案,拱之上端置有獸,伸出橋身。橋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剛力士像,雙肩扛拱,雙手上托,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動,風格古樸。據方志記載,小商橋始建于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xiàn)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筑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最大的一次修筑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詳細]
安陽永和橋
  永和橋,位于安陽東20公里永和集村洹河故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該橋創(chuàng)建于隋!杜f五史.梁太祖本紀》載:“魏軍屯內黃,丙辰,帝于之接戰(zhàn),自內黃至永定橋!边@是該橋的最早記載,當時這里還不叫永和,而叫永定,故稱永定橋!妒⊥ㄖ尽份d:“永和橋在府城東四十里,即此橋,宋改永定縣為永和,故橋也易名”。該橋明代前修過,明又修!都尉刚玫赂尽份d:“大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府鮑從修東有永和橋!痹摌驗楣皠皇瘶,全長39.5米,寬6.8米,現(xiàn)露高8米。三個橋劵,雕刻豐富。中間大券正中,雕一巨形蛟龍頭,怒目俯視,龍須倒豎,二爪各簒一火焰寶珠,形象兇猛。兩側雕龍呈祥云,飛馬騰空,雄獅怒吼…[詳細]
濟源濟瀆廟
  全稱濟瀆北海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于濟源市西北濟水發(fā)源地,是古“四瀆”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河南省現(xiàn)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筑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館”。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水神所建。祭祀之風,古來有之,在古代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中,生產十分低下,科學很不發(fā)達,人們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無法解釋,隨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興云布雨,關系五谷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歷代天子之禮,且程序繁、禮儀多。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鑒于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于祭祀,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