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蘭溪積慶堂
  年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該堂坐西朝東,布局為三間四進兩狹弄,通面闊13.75米,通進深58.8米,硬山頂。一進,進深六檁,梁架為六架后檐廊,用脊柱,前檐雙步施卷棚。二進,進深九檁,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明間前后檐部分檁下浮雕獅子和花卉等。三進,除前檐雙步施卷棚外,其余梁架結(jié)構(gòu)均與二進相似。四進,進深七檁用四柱,梁架脊柱前后雙步帶前廊,前檐柱間設格扇門窗。三進與四進明間之間設過廊。該堂規(guī)模較大,用材規(guī)整,雕刻精美,保存完整![詳細]
渡瀆余慶堂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女埠街道渡瀆村渡一行政村該堂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間,面西向,平面布局為三進一穿堂,堂前尚存一對明代石獅,建筑總面積約860平方米。此祠堂系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奠基者程頤、程顥的后裔程嘉禾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祠堂廊本墻上砌有乾隆五十五年立的“建造程氏余堂碑記”碑高189公分,寬74.5公分,敘明程氏后裔程嘉禾“棄舉業(yè),逐廉價之利,家業(yè)興隆之日”建祠以追遠祖。該建筑是三合院,門樓居東,廳堂朝南五開間,明間抬梁式,用五架梁和及平梁,有隨梁枋,前廊有軒,抱頭梁前部呈象鼻狀。四前檐柱為瓜棱形,刻花雀替,軒和門樓刻卷草,雙龍紋和壽字。留存至今布局完整,結(jié)…[詳細]
衢州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位于衢江區(qū)云溪鄉(xiāng)王車塘村,2013年3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宗祠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32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坐東朝西偏南。自西至東前后共四進,即前廳、正廳、穿堂、后樓。前廳有戲臺。前、正二廳面闊三間,通面寬14米,通進深11.5米。明間兩縫十架前后雙步加后單步。月梁斷面呈矩形略向外弧。兩端用丁頭支承,柱頭卷殺,梭形柱,梁柱粗壯。施望磚,硬山頂,小青瓦陰陽合鋪,地磚墁地。1998年、2008年進行二期修繕。據(jù)王車塘村《吳氏宗譜》記載:先祖吳椿,號石泉,宋理宗紹定三年庚寅(1230)隨父路過三衢,到西安清源鄉(xiāng)游覽勝境,愛其山水清秀,擇居盧田,元末至正年間兵焚,…[詳細]
衢州三槐堂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該堂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前后共五進,并設戲臺、廂房,平面呈“丁字形”。前四進通面闊14.30米,第五進通面闊29.80米,通進深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一進門廳前有一水池,門前有旗桿石,面闊五間,梁架為五檁用三柱,前設卷棚后為天花。二進設戲臺,面闊三間,梁架為十一檁,明間五架梁前雙步后三步用四柱。二進與三進天井兩側(cè)為過廊。三進,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后雙步用四柱,屋面前廊頂與主屋頂勾連搭成雙頂。三進與四進屋面也成勾連搭;三、四進的柱均為梭形。四進,梁架與三進同,與五進天井兩側(cè)廂房為兩層重檐。五進兩層重檐。三槐堂建筑,柱、梁等構(gòu)件時代特征明顯,木雕工藝精…[詳細]
新葉村鄉(xiāng)土建筑
  時代:明至民國地址: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毗鄰蘭溪市。新葉村西為玉華山,為祖山,北為道峰山,為朝山,村東和村南各有一個小土丘為獅山、象山。這里的村民多葉姓。2010年被列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宋嘉定元年,始祖葉坤從壽昌湖岑畈入贅玉華夏氏,后夏氏逐漸湮沒不聞,而葉氏則繁衍成龐大的氏族聚落。現(xiàn)已傳至第29代,共有人口3900多人。新葉村內(nèi)有保存較好的16座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被譽為“中國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館”。主要古建筑有西山祠堂(萬萃堂,祖祠)、摶云塔、文昌閣、有序堂(總祠)、進士第、永錫堂、種德堂、崇仁堂(分祠)、雙美堂等![詳細]
蘭亭
  蘭亭,位于紹興西南蘭渚山,是中國浙江紹興的重要文化古跡和旅游勝地。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王獻之等40多位名士在此舉辦修禊-,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而蘭亭也因此而著名。蘭亭,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東晉永和九年,會稽內(nèi)史兼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2位國家軍政高官士族在蘭亭舉行盛會,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蘭亭成為書法圣地、魏晉風流高地。現(xiàn)蘭亭根據(jù)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nèi)外,是中國重要的名勝古跡,是著名的書法圣地,也是國家AA…[詳細]
寧波林宅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鎮(zhèn)明路紫金巷,該宅坐北朝南,西臨紫金卷,背依三支街,東近鎮(zhèn)明路,西毗鄰民居。在海曙區(qū)紫金街30號。清同治年間舉人林鐘嶠、林鐘華兄弟倆之住宅。整個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由頭門、照壁、二門、照壁、轎廳、前樓、中樓、后樓等組成,左右配以廂房。門樓、照壁、影壁等處均有精致的雕刻,現(xiàn)尚存磚雕170余幅,石雕、木雕50余幅。宅西南辟有小園,為“蘭亭”,藏有明董其昌書,陳繼儒題跋的“蘭亭序”貼石二方。林宅是浙東地區(qū)現(xiàn)存的古代雕刻藝術(shù)最集中,最精致,內(nèi)容最豐富的建筑之一,這些珍貴的雕刻藝術(shù)品對研究雕刻藝術(shù)、建筑裝飾藝術(sh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詳細]
雪溪胡氏大院
  雪溪胡宅坐落在三魁鎮(zhèn)雪溪鄉(xiāng)橋西村的胡宅,占地面積4254平方米,建于清代,整座建筑非常鄉(xiāng)土,院內(nèi)的建筑以松木為主要材料,不著油漆,盡顯木質(zhì)本色。雪溪四周的環(huán)境,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美麗。雪溪胡宅的整座建筑非常鄉(xiāng)土,院墻都是附近溪流里的卵石堆砌而成的,石塊與石塊之間的接縫很是緊密,不同顏色的卵石間隔著排列,有意無意的組成了一片美麗的圖案出來,院內(nèi)的建筑以松木為主要材料,不涂油漆,盡顯出質(zhì)樸自然的木質(zhì)本色。用材講究、工藝精細,兼具法式規(guī)范性與鄉(xiāng)土靈活性,具有浙南、閩北建筑風格交融的鮮明特色。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間,包括胡氏大院、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鳳垅厝、外垟厝…[詳細]
陳閣老宅
  陳閣老宅座落于鹽官鎮(zhèn)宰相府第風情街邑廟街東端堰瓦壩。是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的宮式府第。主人陳元龍位高權(quán)重,為雍正朝文淵閣大學士,世稱相國(宰相)。因明、清兩代相國(宰相)又稱閣老,故其故宅民間俗呼“陳閣老宅”。海寧陳家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稱,世代簪纓,家學淵源,書家輩出。陳閣老宅歷近400年,建筑端肅,布局雅致,F(xiàn)尚存正路轎廳、東偏房祠堂、寢樓、雙清草堂和筠香館。雙清草堂西側(cè)的古羅漢松,樹齡高達600多年,至今蒼翠挺拔,為難得的名木。宅內(nèi)另有“陳家三寶”,即享譽書法界的明代陳氏法帖碑刻、雍正帝御賜的“躬勞著訓”九龍原匾、青春依舊的古羅漢松,讓人留連忘返。更有乾隆六下江…[詳細]
雙林三橋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qū)雙林鎮(zhèn)北萬魁、化成、萬元三橋同跨雙林塘,均為三孔薄墩薄拱實腹石拱橋。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蓸驗槿龢蛑凶钤缃ǔ,由化成庵僧創(chuàng)建而得名,又因跨塘河,俗名塘橋。始建于元延祐年間,初為木橋,明洪武年間改為磚橋,永樂年間又易為木橋,至嘉靖年間始環(huán)以石。此后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多次重修。今橋高6.6米,長46米,寬3.4米。南北兩坡各設臺階。橋兩側(cè)置素面欄板,頂部鑿成吳王靠,欄板間嵌望柱16根。萬元橋距化成橋東225米處,始建年代失考。清康熙年間構(gòu)木梁,名福成橋。雍正…[詳細]
舜王廟
  越中的著名勝跡舜王廟座落在紹興縣稽江鎮(zhèn)小舜江北岸的舜王山上,距紹興城區(qū)約43公里。在《史記》中有這么一句話:“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鄙嫌菔墙B興的鄰縣,相傳虞舜曾在此處勞作游憩,因此這里與之相關(guān)的地名就有不少,如舜王山、小舜江等等。這樣,人們在這里建造一座舜王廟,以此來紀念這位古代的圣君,也就不足為奇了。舜王廟的始建年代已難于考定。南宋《嘉泰會稽志》載:“舜廟在縣東南一百里!薄妒霎愔尽吩疲骸皶接杏菟囱册髋_,下有望陵祠!笨梢娫缭诹簳r,就有舜的陵祠了,F(xiàn)在的舜王廟是清代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的。舜王廟高踞山巔,前瞰舜江(今…[詳細]
馬上橋花廳
  年代:清朝地址: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湖溪鎮(zhèn)馬上橋村。它始建于清朝嘉慶二十五年(1820),落成于清朝道光十年(1830),道光十九年(1839)增建第四進后堂,。坐北朝南,共四進,由門樓、照壁、正廳和兩進后堂組成,左右為廂樓。正廳面闊三間,通面寬11.6米,通進深8.2米。九架前軒后雙步。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硬山頂。扇形雀替飾花草、山水和樓閣。牛腿鏤空飾神仙故事。鼓形刻花柱礎。廂樓有前后貫通的長廊連接,且與主建筑相溝通。建筑用材不大,但雕梁畫棟,富裝飾性,系傳統(tǒng)民居與東陽木雕藝術(shù)結(jié)合的典型代表;◤d門樓院落12間,正廳院落16間2弄,中堂院落13間2弄,后堂院落9間。每個院落既相對獨立,又互…[詳細]
周宣靈王廟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下營街18號該廟又稱“孝子廟”,始建于南宋,是為紀念孝子周雄而建。相傳周雄在母親去世時因為過于哀傷,哭泣而死,F(xiàn)存建筑是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建筑面西向,由門廳、正殿和后殿組成。其通面寬19.1米,通進深43.70米。硬山頂。門廳后原有戲臺,現(xiàn)存藻井裝飾,其額枋上雕人物故事及鳳鳥。山墻嵌碑八通。正殿五開間,通面寬18.1米。通進深11.2米。檐柱用方形石柱,柱礎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藝講究。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二藍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航埠鎮(zhèn)北二村,該祠是浙江省境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畬族宗祠。宗祠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年),面積650平方米,建筑工藝精湛,布局合理。清嘉慶14年重修后廳,咸豐7年重修。1998年被立為省級文保單位。2006年作整體維修。建筑為磚木三開間三進二天井結(jié)構(gòu)。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門樓、前廳、天井及兩廂正廳,天井和兩廂、后樓。建筑做工精細,門樓步廊設卷棚,為三重檐歇山頂,前廳明間設戲臺,次間為二層廊樓,戲臺頂施藻井,為歇山頂建筑。中廳明間為四柱拾梁式,次間為五柱穿斗,前設卷棚,后為雙步架,中廳上掛有“種玉堂”文匾一牌。后廳設太公堂,抬梁式屋架。整座建筑用料粗大,雕梁畫棟,…[詳細]
三門源葉氏民居
  年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xiāng)三門源村該民居晚清時期建筑精品之代表,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村人葉鶴天中恩貢后興建,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原有主體建筑五幢,現(xiàn)存三座,門額題字分別為“芝蘭入座、”“荊花永茂”、“環(huán)堵生春”,伴有庭院、花園、池塘等,占地4500平方米。葉氏建筑群布局嚴謹,造型精致,氣勢宏大,組合巧妙,保持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風格。廳內(nèi)的楹柱、棟梁粗壯,梁架結(jié)構(gòu)獨特。藻井、梁柱、走馬樓及窗欞等無不精雕細刻描金彩。因采用天井調(diào)節(jié)信宅排水排氣、改善室內(nèi)采光,雖然墻高樓深,但空氣流通暢,舒適明亮。其中“芝蘭入座”最為精巧,布局為三進兩面三刀明堂,是民居中的杰作。藝術(shù)磚雕是…[詳細]
西洋殿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吳判府殿”,座落于五大堡鄉(xiāng)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為紀念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建的紀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幾經(jīng)變遷,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慶元、龍泉、景寧三縣菇民集資重建。1997年公布為浙江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洋殿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筑平面呈縱長方形,進深32米,面闊19.4米,占地在952.35平方米。該殿為四合寺觀式建筑,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墻、山門、前廳、戲臺、中臺、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guī)浚瑤恐行拈g為鐘鼓樓,與正殿相對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吳三公像。殿外東側(cè)有一古井,為“運木古井”,相傳建廟用的木材以是從井里涌出,傳說頗似杭州…[詳細]
普陀山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位于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在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像歸國,遇狂風險浪阻隔,且有鐵蓮花圍船,無法航行,只得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陰洞建此院供奉觀音。梁貞明年間(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宋朝先后改名為“五臺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光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之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朱元璋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慶年間(1522-1566年),普陀山寺…[詳細]
泰順土樓
  時代;清至民國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羅陽鎮(zhèn)上交垟村。土樓建筑面東向,方形兩層建筑,占地面積625平方米。外圍土墻,用條石砌基,黃土夯筑。內(nèi)部木構(gòu)建筑兩層,兩坡頂,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之間設天井;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面闊四間。樓外周圈設壕,作防御用。上交垟土樓為曾氏家族于清晚期所建,曾氏從福建泉州一帶遷來,帶來此建筑形式。上交垟土樓現(xiàn)保存完整,于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時代:唐至民國地址: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黃山游覽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發(fā)展于民國,完善于當代。以天海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主干道,輔以支道連接,形成貫通各景區(qū)景點的盤道網(wǎng)絡。目前,全山磴道總長約85公里,有石階6.3萬余級。歷代鋪筑磴道的同時,還在沿線相應修建了一批時代特色鮮明,且與自然風光互為輝映的樓臺、亭橋等景觀設施,折射出黃山景觀建筑尊重自然的營構(gòu)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類探勝娛游、開發(fā)利用自然的智慧創(chuàng)造,是儒、釋、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黃山交融的結(jié)果,其修筑的歷程即是一部黃山建設發(fā)展的歷史,不僅在黃山歷史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對于當今黃山旅游經(jīng)濟與文化發(fā)…[詳細]
黃金塔
  巍峨千年的黃金塔黃金塔座落于無為縣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上,西河之畔,為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六邊形,面闊3·4米,塔高35米,共9層,層層仿木斗拱,鴛鴦交手,結(jié)構(gòu)牢固,逐層內(nèi)收,造型挺拔,歷經(jīng)千年,巍然屹立。塔內(nèi)設折式臺階,可盤旋而上,每層均設有不同方向的塔門,以便人們極目遠望。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古建筑學家的勘察必定,黃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即公元988年,為我省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北寧早期,無為縣境內(nèi)佛教興盛,僧侶眾多,遂在汰水邊(現(xiàn)西河)辟地建成寺,稱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黃金塔,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時代變遷,戰(zhàn)爭毀壞,南沐寺與黃金塔也迭經(jīng)-,從興到衰,后只剩下一個古塔,據(jù)文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