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藝術學院后改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位于今天延安市城東約5公里一個名叫橋兒溝的地方。學院校址是利用橋溝的一座教堂和教堂周邊的窯洞而建立,教堂的大廳當做上課的教室,窯洞當做校舍。據(jù)說橋溝的教堂是西班牙的一位傳教士集資修建的,傳教士名叫:神甫!棒斔嚒背闪⒅醪⒉辉跇驕,而是在延安府城的北面的北圍城(今天的軍分區(qū)一帶)。1938年2月,由毛澤東倡導、周恩來等人的鼎力支持下,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了一所旨在為共產黨培養(yǎng)文化藝術干部的學校:魯迅藝術學院。
1938年4月10日在大禮堂舉行了成立及開學典禮,毛澤東自任院長,-同年4月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yè)后來到“魯藝”擔任戲劇教師!棒斔嚒背闪⒆畛踉O有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從8月開始增設了文學系,后來又成立了研究室、話劇團等。1939年8月“魯藝”從軍事要塞北圍城搬到偏僻安靜的橋兒溝,利用教堂及教堂周邊設施辦起了學校。從此這座天主教的教堂傳出的是讀書聲和歡快的笑聲。
“魯藝”搬到橋溝后,毛澤東不再擔任名義校長,當時的院長康生,副院長趙毅敏、沙可夫也都另有工作,因為著名的教育家吳玉章回到延安了。吳玉章11月初回到延安,11月18日就走馬上任擔任“魯藝”院長,周揚擔任副校長。魯迅藝術學院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1941年6月,魯藝確立正規(guī)學制,成立戲劇、音樂、文學、美術4個部。
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辦的第一所培養(yǎng)各種高級和中級文化藝術人才的學院。魯藝先后編排上演了《白毛女》等歌劇,《兄妹開荒》等秧歌劇,《黃河大合唱》等音樂作品,并出版了《文藝戰(zhàn)線》、《草葉》等文藝刊物,組織了多次有影響的美術作品展覽。
魯藝是新中國文學藝術事業(yè)的基地和搖籃之一。據(jù)統(tǒng)計,從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魯藝共畢業(yè)學員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62人,美術系147人。名滿天下的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成蔭、羅工柳、鐘惦、李波、賀敬之、時樂、于藍、秦兆陽、黃鋼、康濯等作家、藝術家均是魯藝的學員。
1943年3月,魯藝奉命合并到延安大學,成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由延大副校長周揚兼任文藝學院院長。
1945年8月起,魯藝師生先后奉命陸續(xù)離開延安,前往華北和東北地區(qū)。11月,周揚率魯藝離開延安,到達河北張家口。1946年5月,在東北改稱魯藝文工總團,下設牡丹江、合江、松江、通化4個魯藝文工團。同年9月,魯藝一部分師生來到黑龍江佳木斯,成立東北大學文藝學院,肖軍任院長。延安魯藝工作到此結束。
景區(qū)地址: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qū)橋溝鎮(zhèn)長青路
乘車線路:延安市內可乘4、26、28等路公交在橋溝鎮(zhèn)下車可達。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6]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 魯迅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