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渡里村畬角里自然村。
1933年10月,莆田工農紅軍游擊隊隊長鄭金照被任命為中共常太區(qū)委書記,派回常太開展工作。鄭金照回到常太動員各村農會發(fā)動農民開展抗租斗爭,同時深入外坑等村在農民中傳播革命思想,培養(yǎng)革命積極分子,在外坑大厝、畬角里發(fā)展了陳文通、雷金桐、華金雀等參加革命隊伍,為開辟閩中游擊區(qū)打下基礎。1934年9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在靈川西厝村重建后,決定到國民黨統(tǒng)治勢力比較薄弱的常太山區(qū)發(fā)展新的活動據點。同年10月,鄭金照、陳建新、翁鴻鏜等奉命到常太開辟新區(qū)。當獲悉外坑有位原民軍營長的兒子雷光熙擁有-支欲報父仇時,便以探親訪友為名到外坑畬角里雷金桐家,一起動員其堂弟雷光熙參加革命隊伍。雷光熙接受動員后,毅然獻出家里所藏的-支彈藥,參加了革命隊伍。隨后,莆田中心縣委利用這些-支彈藥,在常太組建了一支10多人的農民武裝。外坑從此成為閩中黨組織和游擊隊的主要駐地,這里地處偏僻,群眾基礎好,是閩中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莆仙邊游擊根據地的3個主要基點村之一,游擊隊可以在村里公開活動,并以此為據點,頻頻出擊,打土豪、殺惡霸,發(fā)動群眾開展抗租抗稅斗爭,取得了一系列游擊戰(zhàn)果,游擊區(qū)逐漸擴展到莆田廣業(yè)和仙游興太山區(qū)。
閩中工農游擊隊在常太的游擊斗爭引起國民黨地方當局的震驚,多次派兵“清剿”外坑、金竹坑、漈川等革命基點村。由于有常太赤衛(wèi)隊提供情報,使游擊隊及時組織群眾撤到山上隱蔽,利用深山密林與敵周旋。國民黨軍無奈興嘆:“奈山深林密,此剿彼竄……鄉(xiāng)民們似完全匪化。”1936年4月,國民黨軍又組織500多人分四路“兜剿”游擊隊駐地,妄圖一舉消滅游擊隊。游擊隊在群眾的幫助下與敵激戰(zhàn),后因天色漸晚,國民黨軍不敢戀戰(zhàn),慌忙撤走。此后,國民黨軍改“清剿”為“駐剿”,常駐楓葉塘和渡口一帶,并時常到外坑、金竹坑、漈川等革命基點村騷擾搶掠,群眾深受其害。同年7月下旬,國民黨軍再次組織700多人,由常太壯丁隊帶路,從莆仙兩面夾攻莆仙邊游擊根據地,采用“清鄉(xiāng)”方式進行“清剿”,并在外坑安營扎寨,鐵心剿滅游擊隊。游擊隊和群眾被困山上,住草寮、窯洞,靠野菜、野果等充饑。為擺脫困境,閩中特委在外坑陳文通家召開會議,部署撤退事宜,決定閩中工農游擊隊帶領無親可投的基點村群眾轉移到常太北面廣業(yè)區(qū)的白沙、莊邊一帶隱蔽,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于是,閩中工農游擊隊主動撤出外坑等基點村。
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渡里村北部,西北靠仙游縣游洋鎮(zhèn)松坪洋,東面與常太鎮(zhèn)侯山村及霞山村相連,西側毗鄰金川村,面積約5000畝。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給予立碑保護。
信息來源: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
渡里村:渡里村位于常太鎮(zhèn)西北部,全村面積 7.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86畝,山地面積10516多畝?側丝2084多人,共有397多戶,分為7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設立一個黨支部,黨員68名。 主要經濟作物有枇杷,主要經濟支柱是餐飲業(yè)。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1230多元。近年來先后取得榮譽農商行信用社。我村特色產品是頂外壇紅姑,價格1000元/斤…… 渡里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