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周易園原名點易洞,位于長江北岸與涪陵城隔江相望。涪陵城對岸在巍巍北山坪南麓,有一帶天然大石巖,巖腹虛敞,藤蘿如帷,瀝泉霏墜,幽邃而雄峻,涪陵人稱北巖。北巖西頭,有個人工開鑿的石洞,洞門門額上刻“點易洞”三個筆力穩(wěn)健的楷書紅字。因為這個石洞的典故,竟使北巖生輝,馳名海內(nèi)外,近700個寒來暑往,這里留下了斑斑古跡,吸引著游客萬千。點易洞因我國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曾在此地點注《易經(jīng)》而得名。
據(jù)傳,點易洞開鑿于宋代!端问贰る[逸本傳·譙定》載;“……其后,頤貶涪,實(譙)定之鄉(xiāng)也。北山有巖,師友游詠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朱熹詩《北巖題壁》;"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經(jīng)綸具此中。每向狂瀾觀不足,正如有一出無窮。"其詩現(xiàn)存巖壁,系早年重刻,今清晰可見。
點易洞高4米、寬3.8米、深2.2米,為棕黃色粗粒整石砂巖鑿成,鑿痕可辯。洞西北壁有清代涪陵詩人、嵋法家石彥恬所題“伊洛淵源”四個楷書字。北壁正中程夫子神位(塑像已不存)兩邊有對聯(lián)一副:“洛水溯源誠意正心一代師宗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后千秋俎豆煥西川”。此聯(lián)重刻于光緒二年(1876年)。洞“北巖面江,景極幽邃”。本世紀30年代前,洞前懸崖畔有“觀瀾閣”(又名江天獨軒),閣中儀容一人抱膝而坐,近可俯覽大江卷瀾,百舸爭流;遠可眺望涪陵樓海,群山迭翠。相傳其閣始建于元代,當時由蜀中最著名的文學、史學家賈長卿題名,并撰有《觀瀾閣歌》,惜歌佚不傳。
如此簡單而狹小的石洞,程頤當年未必于此注《易》,可能系后人托此紀念,表示對程頤不為寶貴浮沉所動、萬守志操、矢心治學、樂興教育精神的敬仰。當然,程頤的歷史局限及其理學的封建糟粕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為推動宋代理學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從這一點來講,點易洞的存在不是完全沒有歷史意義的。
點易洞于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1980年5月,涪陵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拔款對北巖逐步修復,開辟為旅游點。
園內(nèi)展示和介紹“天下第一帝”伏羲、“人文初祖”黃帝以及周文王、孔子、程頤等人的思想和事跡,讓游客系統(tǒng)了解周易的淵源與脈絡。有“任憑撥亂終成行”等八組內(nèi)容的“兆象廊”,有孔子預知未來等浮雕組成的“神機巷”,有八卦經(jīng)柱兀然堂皇而立的“行思疇”,有5000年前的洛書和5000年后的六角幻方巧妙結合之“雷霹塢”,有包括朱熹“天下經(jīng)綸具此中”在內(nèi)的歷代文士的大片巖刻的“讀畫廊”,有黃庭堅題“鉤深堂”后洗筆的“洗墨池”,有瀑水長流不斷的“滴翠巖”,有宋人流觴飲詠的“古流杯池”,有程頤獨居四年而點易四卷遂成理學元宗的“點易洞”,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八卦陣。這里有闡述伏羲為管理始祖與現(xiàn)代管理關系的內(nèi)容,有易經(jīng)與天文、地理、兵法、數(shù)學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景致等。
周易園的主體建筑———“演易殿”,是按天圓地方和天地生成之數(shù)55構成的一個太極球形建筑,太極球的設計創(chuàng)意在國內(nèi)外均是獨一無二的。球體直徑25米,球內(nèi)有五層樓房,可同時容納數(shù)百人參觀、游覽。太極球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表現(xiàn)了周易“變易”的本質(zhì)特征。如果您乘坐游船在江中遙望太極球,置身周易園,漫步承天路、通天衢、御天道,使您覺得仿佛進入了神秘莫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