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山摩崖題刻位于吳中區(qū)金庭鎮(zhèn)林屋山。
林屋洞是我國道教在太湖流域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場所,在唐、宋時代,凡是篤信道教的皇帝,幾乎每年都要派遣使者,組織道士在此打醮告祈,并向洞中投放金龍玉簡。宋代李彌大在林屋洞旁筑庵隱居,留下了《無礙居士道隱園記》,而后很多文人墨客在瀏覽林屋洞時都留下題刻。1979年,西山鄉(xiāng)政府開始挖掘林屋洞,疏浚洞內(nèi)淤泥,整治周圍環(huán)境。1980年,江蘇省基建局撥款建設(shè)林屋山風景區(qū),同時西山風景管理所成立,加強了對林屋洞及林屋山摩崖題刻的保護。1984年10月1日,林屋洞正式對外開放。
林屋山摩崖石刻分布在吳縣市西山鎮(zhèn)林屋洞口及林屋山上,現(xiàn)有《無礙居士道隱園記》、范至先提刻、暴式昭五言詩等宋~明清各類石刻40余處,其中以宋刻《無礙居士道隱園記》最為珍貴,記述了李彌大在洞旁筑庵就隱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歷史及書法藝術(shù)價值。無礙居士《道隱園記》寬1.5米,高1.7米,楷書,李彌大于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撰的《道隱園記》刻在谷洞口的附近石上。《道隱園記》曰:“林屋洞山之南麓,土沃以饒,奇石附之,以錯峙東南面太湖,遠山翼而環(huán)之,蓋湖山之極觀也。草莽叢蘗,未有過而問者。無礙居士嘗散策以游,乃約工費,助道家而圃之。其西側(cè)蒼壁數(shù)仞,洞穴呀然。南向者曰丙洞,自洞之東北,躋攀而上,有石室,窈以深者曰陽谷。緣山而東,亂石如群,屏象牛羊起伏蹲臥乎左右前后者,曰齊物觀。又其東,有大石,中通小徑,曲而又曲,曰曲巖。居士思晦而明,齊不齊以致曲,而未能也。巖觀之前,大梅十數(shù)本,中為亭,曰駕浮,可以曠望,將凌空而躡虛也。會一圃之中,夷篁茅奇秀,殖嘉茂,負來岡,隱然南指,結(jié)庵以居,曰無礙室。曰易老居士將棲息于是,學(xué)易老以忘吾年也。居士少為儒,言迂而行躓,仕則不合而去,游于釋而泳于老,蓋隱于道者非其身隱,其道隱也。居士李彌大大名也。紹興壬子十一月十五日記。進武校尉巖璪借補承信郎李章下班□應(yīng)沈□通干辨劉崇證刊”。
李彌大,即無礙居士,宋崇寧五年進士。金兵入侵后,先后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后遭彈劾,自請解職,于林屋山筑無礙庵潛隱。據(jù)《中國人名大辭典》載:“李彌大,字似矩。崇寧進士,建炎初知淮寧府。杜用等夜叛,彌大縋城出,賊敗散乃還,坐貶秩。尋遷戶部尚書,兼侍讀,呂頤浩視師,以彌大為參謀官。彌大奏邊圉無他,頤浩不宜輕動,又言已為天子從宮,非宰相可辟,陛下必欲留臣,當別為一司,伺察頤浩過失,忤旨奪職歸。起知靜江府,入為工部尚書,未幾罷去”。
旸谷洞口附近有宋朝吳縣知縣事祭求雨的石刻:高、寬均為48厘米,楷書!敖B熙甲寅夏久不雨,農(nóng)以旱告,知縣事趙彥權(quán)致禱龍洞,陳眗姚喜同來,五月十有二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