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門砬子景區(qū)位于呼瑪縣金山鄉(xiāng)境內(nèi),距察哈彥村公路距離為7公里,江上距離為11公里。
人們都說迎門砬子是黑龍江上最險的一段航道,正所謂“迎門砬子鬼門關,十艘穿過九艘翻”這話雖然有些言過其實、過于危言聳聽,但洶涌的激流和重重的漩渦確實讓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境界才叫心驚肉跳,什么時候才會高聲尖叫。在這里,只見迎門砬子以整座山峰之軀而迎面矗立于江水之中,自上游而來的滔滔江水,洶涌地憤怒地直面沖向山體,然而迎門砬子堅如磐石,巋然不動,受阻后的江水只得委屈地急轉(zhuǎn)直下而從迎門砬子的身側流過,這時江水變得更加湍急,從而形成了重重的旋渦,令人望而生畏。自上游而來的大小江船,沿著航道順著水流都會直奔迎門砬子快速撞去,這時候就需在距迎門砬子幾十米處急速轉(zhuǎn)向,才能繞過迎門砬子安全通過。這樣的險境,這樣的險情,全憑駕駛者冷靜的頭腦、嫻熟的技藝、豐富的經(jīng)驗和果敢的判斷來化險為夷、渡過險關。
人們都說迎門砬子是黑龍江上最美的一段航道,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又恰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在他們拍攝的專題片中稱這里是“黑龍江上的小三峽”,這種比喻真是精辟透徹、恰如其分。如果是乘船逆流自冒煙山而來的話,便可以在迎門砬子的后山登岸;如果是乘汽車自察哈彥村而來的話,亦可以在迎門砬子的后坡登山,這樣便做到了萬無一失,登頂而坐山觀硬漢迎門砬子與滔滔江水之無休止的爭斗,豈不更加美哉,豈不更加樂哉!
在迎門砬子的我方一側岸邊,樹叢中有一處凸現(xiàn)出來且裸露的山石,底部為白色,中部為灰褐色并間有紅褐色,酷似站立的人形,人們都說,那是“孔子像”。在孔子像前,我們只要稍加品味,我們只要稍加揣摩,孔老夫子那大大的眼睛,深深的鼻孔,飄逸的長須,灑脫的長衫,便活生生地顯現(xiàn)出來,人們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慨嘆:真是太像了?桌戏蜃酉袷钦谥v學,旁邊站立的幾個當是他的弟子,不過那幾位的模樣就不那么清晰了,這也好理解,因為他們不是主要人物嘛,只要有個大概的輪廓就可以了。
迎門砬子有孔圣人在此親授“仁愛”,這里的山水怎么會不美,這里的草木怎么會不翠呢?
在迎門砬子的山上,有一怪石立于山巔之上,酷似一半身人形,左手高高抬起,像是在為過往險關的江船指引航向,所以人稱該石為“仙人指路”。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chuàng)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后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既無形又無象,而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xiàn)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道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那么,在這里濟世度人,為人指路的“仙人”當為道教徒,然而他是哪路神仙則無從考證。
察哈彥的迎門砬子,實在是一個不平凡的地方,這里既有儒家的鼻祖孔夫子在此講“仁愛”,又有佛教的菩薩普賢在此“佑護眾生”、“四大天王”在此掌管風調(diào)雨順,還有不知道其名號的仙人在此為過往的江船“指路”,真正是“迎門砬子多險惡,三教合一保平安”。
迎門砬子的后山坡上,多有奇石,形態(tài)各異,妙趣橫生,令人遐想翩翩。有些怪石人們已經(jīng)給它們起了很好聽的名字,諸如“天外來客”,“氣沖霄漢”、“慈母攜子”、“龜兔同石”等,聰明的游客可以去找找看,它們都在哪兒,給它們對上號;有些奇石還沒有很好聽的名字,就等著您去了以后給它們命名呢,這該是一件既十分有趣而又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吧,您可以不妨一試。
從迎門砬子繼續(xù)逆流前行1公里,在黑龍江我方一側的岸邊有一座小石砬子伸向江中,其形狀非常怪異.人稱白象玉佛砬子。傳說“十大愿主”普賢菩薩曾騎白馬來到這里,看到此處景色異常優(yōu)美,便靜臥江邊休息,以守護眾生,“令其身心安穩(wěn),不受諸煩惱魔障之侵害”。
普賢菩薩是佛教中常見的一位菩薩,他和文殊菩薩一起作為釋迎牟尼佛的陪侍,文殊象征智慧,普賢象征真理。普賢是梵文三曼多跋陀羅的意思,又譯做“遍吉”,即普遍賢善的意思。普賢的身世,《第二菩薩經(jīng)》和《悲華經(jīng)》均稱他是轉(zhuǎn)輪圣王無凈念(即阿彌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的第八子,《小乘經(jīng)》則說他是妙莊王次女,所以普賢菩薩的畫像有的為男身,有的則為女人身。據(jù)《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勸發(fā)品》說,當佛入滅后,若有人信奉誦持《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xiàn)在此人面前,守護其人,令其身心安穩(wěn),不受諸煩惱魔障之侵害。而《華嚴經(jīng)》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中,善財最后就是來到普賢菩薩處,普賢菩薩為他講“禮敬諸佛愿”、“稱贊如來愿”、“廣修供養(yǎng)愿”、“懺悔業(yè)障愿”、“隨喜功德愿”、“請轉(zhuǎn)0愿”、“請佛住世愿”、“常隨佛學愿”、“恒順眾生愿”、“普皆回向愿”十大行愿,因此普賢被稱為“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普賢菩薩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于一六牙白象上,并且騎象的普賢菩薩像大都為合掌。六牙白象據(jù)說原為菩薩所化,表-靈,《普耀經(jīng)》云:“菩薩便從兜摔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绷酪彩欠鸱ㄖ械牧鹊南笳!镀召t觀經(jīng)》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四種禪定)!绷燃匆徊际,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當我們走近這座白象玉佛砬子,便可看到伸向江中的巨石,當為靜臥江邊的普賢菩薩那神態(tài)真是怡然自得、恬靜安詳,而在他身后藏匿于山體之中的當為他的坐騎六牙白象,那神情真是溫順善良、忠誠老實。在大自然神奇的造物之力面前,人們不禁扼腕:菩薩白象,惟妙惟肖;清幽境界,人間天堂;菩薩佑護,百姓安康。
在迎門砬子旅游觀光完畢,游人可以乘坐當?shù)乩相l(xiāng)的機動船前往冒煙山繼續(xù)旅行。當然也可以乘汽車前往,陸上距離為7公里,水上距離為11公里,自然走水路會別有一番情趣,那會是一路順風順水,且有“船在江中走,人在畫中游”的詩情畫意。
金山鄉(xiāng):呼瑪縣轄鄉(xiāng)。1949年為金山區(qū)。1956年置鄉(xiāng),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22公里。面積806平方公里,人口0.2萬。黑漠公路過境,黑龍江通水運。轄金山、翻身、三間房、前進、興勝、友誼、察哈彥、新街基8個村委會。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小麥、馬鈴薯。境內(nèi)有金山林場。.…… 金山鄉(xiāng)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