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是連城縣古名剎之一,坐落在新泉鎮(zhèn)聯(lián)溪村境內。離319和205國道僅1.5公里。雖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廟。登臨此寺,風光秀麗、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該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
中華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處地域寬闊,寺前河流潺潺而過,清韻幽幽,登臨此寺,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性海寺名聲鵲起,香客云集,游人絡繹不絕。
中華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積不上300平方米的觀音庵,它創(chuàng)建于明初,開山祖為圓情和尚。圓僚和尚到中華山時只有一間草寮,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才在中華山山腰蓋起觀音庵。連城縣知縣得知圓僚和尚有點名氣,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鑄一鐵香爐贈予觀音庵。
滄海橫流,紅塵卷浪。中華山觀音庵從明代到民國,幾經(jīng)劫難,時興時衰,搖存于世。清初庠生(開國秀才)楊會卿為該庵題寫牌匾。順治年間,庵里還置有大鐘1座。但是,
到民國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鄉(xiāng)的善男羅德生兩人吃齋。民國十三年(1924)新泉鎮(zhèn)良福村村民楊日生發(fā)起修庵,并興建了門樓。此后,莒溪一富翁羅正中到此避暑游樂,又捐資興建一亭。但不久,中華山觀音庵又遭匪洗劫,變成一座破爛不堪的空庵!
民國三十三年(1944),釋慧瑛進住中華山,立志重修古剎。后因被抓壯丁,無法如愿。
民國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賢黃肇河(民國初期國會議員)和新泉名賢張梅瑞等鼎力協(xié)助,釋慧瑛再上中華山,動員鄰近鄉(xiāng)村的善男信女齊心協(xié)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約300平方米的寺廟,并取《華嚴經(jīng)》中的“思廬性!敝(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命名為“性海寺”。
新中國成立后,
中華山性海寺日漸興盛。但是,到了0期間,
由于對宗教政策的認識出現(xiàn)失誤,僧尼被“造反派”趕回家務農,
中華山由新泉公社改建為油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