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夏、商
東灰山遺址位于民樂縣六壩鎮(zhèn)東北約2.5千米處,遺址是由灰土與沙土堆積而成的一座呈東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約5~6米,面積24萬平方米。屬四壩文化。
1958年發(fā)現。1987年,吉林大學考古系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fā)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銅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遺址的文化堆積中發(fā)現小麥、大麥、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
沙丘東北部為墓葬區(qū),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東南向排列,與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部分有龕,極個別有腰坑。僅兩座墓發(fā)現有木質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亂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例,各墓隨葬品數量差異較大,約三分之一的墓葬無隨葬品。
東灰山遺址是繼玉門火燒溝遺址之后,又一處較大規(guī)模且經科學發(fā)掘的四壩文化遺址,為全面認識四壩文化的內涵和面貌提供了豐富資料。遺址發(fā)現的農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5000±159年前后,其中小麥是我國發(fā)現的時代較早的農作物品種,為研究我國小麥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