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渡寺為香港最早的寺廟,港地佛教的發(fā)源地。位于香港元朗廈村西側(cè)。創(chuàng)建于東晉末年,相傳梁代禪師懷渡留居此地而得名。靈渡寺是香港有史據(jù)可查的三大古剎之一,位于新界元朗廈村之靈渡山山谷。此山又名大頭別出,狀似老虎之頭,山勢奇雄。而靈渡地所處的位置,流泉林木,山野花香,清幽雅致,身在其中,自有人間凈土的感覺。
相傳靈渡寺建于唐代,但亦有說是建于南北朝期間。據(jù)《廣東考古輯要-釋老篇》及《寶安縣志——人物略》所載,南北朝元喜初年(424-430年),杯渡禪師以杯渡海,駐錫屯門之杯渡山(即今日的青山),后又到數(shù)里以外的婁渡山開創(chuàng)靈渡寺,原址比現(xiàn)今寺院的位置稍高,宋明兩代均多次修葺及重建。據(jù)資料所載,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時,將寺院稍向下遷移至現(xiàn)今寺院位置,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又重建,1928年再重修,F(xiàn)時所見的寺貌是1970 年由廈村鄉(xiāng)的鄉(xiāng)民,休資大修建后的形狀。當時恭請圣一法師上香,新界民政署署長陵鼎堂先生剪彩,盛極一時。
由于此地山形肖虎,寺廟所處是虎頭所在,靈氣所鐘,所以在1970年大修建后,已將寺門改移至寺內(nèi)大雄寶殿左側(cè),原先正向大雄寶殿門框,尚右在已封上的墻上隱約可見,F(xiàn)時大雄寶殿內(nèi)有金身佛像,村民以香火及水果供奉。兩旁分別為禪房和客房,中有露天的透光花砌,前面是韋馱寶殿,左邊為關帝寶殿,供奉關帝,右邊為純陽寶殿,供奉呂祖,顯示了此寺院早期曾一度是道貌岸然教的道場。整座寺院面積不大,但設施一應俱全,而且由大門進入,穿過一道道圓型拱門建筑,清幽古樸,素凈出麈,寺貌壯嚴。
由于靈渡寺歷史悠久,地內(nèi)懸掛不少極有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的名聯(lián)。正門的對聯(lián)為云石所刻,金字“靈氣所鐘山獨秀,渡杯而至石猶新”。顯見與杯渡寺(今青山寺)的淵源有關。在二進的拱門上,有清朝狀元梁耀樞之題額:“道從此入”,此外,各殿之門前均有不少名對。至于正殿右旁的壁間,有光緒三年鄉(xiāng)人鄧惠麟所立的《先父寵榮公軼事碎記》石刻,頌揚地內(nèi)所奉之佛,極為靈驗,普渡眾生,曾使其父寵榮公病愈并延壽。
靈渡寺自50年代起,由果普法師任住持,歷四十多年。1994年果普法師圓寂,F(xiàn)由鄉(xiāng)民委派之管理員看守并供奉香火,假日至此旅游者亦有不少人預定午膳的齊菜。寺外的后山斜坡,可見百年蒼松,千竹掩映,流水分兩旁紅著寺院而下,寺后與寺前的空地,尚可見種菜之田疇。據(jù)說寺旁的流溪,曾有一泉水涌出,舊稱為杯渡井,但因經(jīng)年沙石所填塞,井已不復見,但仍有泉水輕滲。寺內(nèi)均以泉水煮食烹茶,茶味清香甘洌,游人至此,除上香禮佛,享用齊宴外,不忘品茗清溪香茶,當可滅麈俗之煩惱。
交通指南
景區(qū)地址:香港元朗區(qū)廈村西側(cè)之靈渡山大頭山上。
乘車線路:乘港鐵巴士k75p、k75路、九巴53路到新生村下車再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