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行宮,又稱湖山圣殿,位于如龍橋東側橋頭,座東朝西,始建于明代,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擴建兩廊,形成現(xiàn)在規(guī)模。布局分前后二堂。前堂為戲臺,后堂內(nèi)供奉馬氏夫人、廟祝大王等七位仙主。
馬氏行宮依山傍水,古木蔭翳,飛檐翹角,正面為三間進,中辟一正,兩側有一站,頂部為三重檐歇山頂,重檐三間為木刻雕花窗裝拼。從正門而入即為戲臺,兩側各辟一廂房,為戲客居所,柱枋角處精雕細琢,采用鏤空制作工藝,戲臺頂部繪龍鳳、八仙等彩繪,四周白粉墻上有古壁畫,惟妙惟肖,整體建筑富麗堂皇。據(jù)村中老人回憶,在其年少時,曾見本村有名雕刻師吳陳器在其修理佛轎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佛轎的柱子不是用木質(zhì)制作而是用竹簽參差不齊用麻繩捆扎而成,外用油漆漆上,竹簽上有“金××捐銀×兩×錢”等字樣。這與《舉溪記》“金姓頗繁”相吻合,惜在文革期間遭毀。原本戲臺正面還有一酒樓,為古時男性觀戲之所(古時有男尊女卑之分),女性和小孩則在底房看戲,等級界線甚為分明。后堂大殿里神像威嚴,掛滿紅聯(lián)布飾,香煙迷漫,過去每年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迎神節(jié)”,鄰近鄉(xiāng)村群眾都成群結隊來燒香,并且還請來戲班,舉行為期半個月的“戲會”,熱鬧非凡。廟會在形式上雖含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實則是群眾性的-,其內(nèi)涵豐富,把物質(zhì)、文化交流,民間藝術及群眾旅游等巧妙結合在一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群眾,形成一種民風習俗。七十年代末因開崗西公路馬氏行宮被拆了一部分,因此現(xiàn)存的馬氏行宮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至今每年還會舉行廟會,拿出鳳冠霞帔妝扮神像,擺上供品,供人參拜,只是沒人唱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