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寨遺址位于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xiāng)下寨村北,地處滔河與丹江的交匯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對其進行了持續(xù)考古鉆探和發(fā)掘。遺址現存面積約6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6~2米,發(fā)現有明清、漢-唐、東周、西周、二里頭時代早期、王灣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時期遺存。其中仰韶文化時期環(huán)壕聚落和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葬的發(fā)現具有重要意義。
仰韶文化時期發(fā)現環(huán)壕聚落一處,面積約1萬平方米。外圍壕溝編號G30,寬約2.95~3.3米,現深約2.1~2.7米,溝壁較陡,可稱為壕溝。溝內填土分為四層,第一、二層包含遺物相對較多,為廢棄后的填埋堆積;第三層和第四層基本上不見陶片等文化遺物,填土比較純凈,含沙量大,且自第三層往下明顯變窄,接近“V”形,應為淤積而成,推測為使用過程中的自然堆積。發(fā)掘和鉆探表明,G30大致呈梯形,南部與滔河相銜連,共同形成對仰韶文化遺存的環(huán)繞。該時期的遺存(墓葬除外)主要分布于G30以內。
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共108座。按墓主頭向的不同分為四類。第一類大致朝南,共50座,時代為仰韶文化晚期。第二類大致朝西,共46座,時代大致為石家河文化時期,少數墓葬出土的黑陶圈足簋具有油子嶺文化的特征。近一半的墓葬都隨葬有陶器,多放置于腰坑之中,且成組出現,下部為一長頸壺或圈足簋,之上放置一陶缽。第三類大致朝北,共11座,時代也為石家河文化時期。除了4座被破壞嚴重之外,其余7座皆有隨葬品。有4座存在腰坑陶器和玉鉞或石鉞共存的現象。其中M207長2.6米,寬1.5米,見有單棺腐朽后的痕跡,是目前豫西南鄂西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石家河文化墓葬。棺內人骨左側隨葬玉鉞、小巧的石鑿、玉環(huán)和小陶罐各1件;棺外東西兩側放置陶器,共9件;此外,墓主盆骨之下腰坑中也有陶器。第四類朝東,僅1座。未見隨葬品,從開口層位分析,為仰韶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這批墓葬填補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區(qū)同類遺存的空白。
下寨遺址地處中原、關中陜南和江漢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地帶,自古是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遺址多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內容和呈現的較為復雜的文化因素,是研究邊緣和交匯地帶文化的極好個案。
信息來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滔河鄉(xiāng):淅川縣轄鄉(xiāng)。1956年建滔河區(qū),1958年設鄉(xiāng),1969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丹江南岸,距縣城25公里。面積117.3平方公里,人口5.2萬。209國道過境。轄東溝、石廟灣、賀家坡、喻家溝、嚴灣、姬家堰、清泉、周營、姬家山、蔡家、萬家?guī)X、陳家洼、白亭、梁莊、陳家灣、羅山、上寨、余營、盆窯、門伙、朱山、下寨、寺溝、黃橋、金營、文坑、申明鋪…… 滔河鄉(xiāng)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