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霍山風景區(qū)AAAA 霍山風景區(qū)位于龍川縣內中部,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是省級森林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以險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巖秀石而早已聞名遐邇。相傳,遠古時代,這兒沒有大山,后因當年的女媧補天時,將剩下的一點沙漿,撒落人間,剛好落到霍山,故使霍山呈現出懸崖高聳,絕壁萬丈,橫空屹立,怪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令人嘆為觀止的奇特山峰;羯轿羧詹唤谢羯。后來,楚漢相爭,天下大亂,著名學者霍龍的祖先自吳遷越,世居龍川,隱居霍……[詳細] |
佗城景區(qū)AAA 佗城是嶺南最早設置的古縣龍川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十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稱龍川城,后稱循州城。民國30年(1941年)為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為佗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設縣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國,佗城都為龍川縣治所,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歷經2000余年滄桑,曾為粵東北部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古城初為土筑,……[詳細] |
水坑生態(tài)旅游娛樂區(qū),是國家級AA旅游區(qū),距龍川縣1公里,-茫茫,山泉潺潺,風光如畫,鳥語花香,環(huán)境清幽,景觀迷人。素有“世外桃源”之稱。是訪古覓幽的好去處。每天前來觀賞的游客,絡繹不絕。有位詩人盛贊水坑曰:“綠色生態(tài)水坑游,森蒼林莽清泉流;天外來客衛(wèi)星罩,希世珍寶僅此有;空氣罐裝可出口,鳥語花香景清幽;移步換景畫中行,到此一游增益壽!彼由鷳B(tài)旅游風景區(qū)是以自然生態(tài)為依托和獨立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建設成為……[詳細] |
所謂考棚,即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設置。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它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西門,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梁架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現僅存考場兩棟、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據當地史料記載,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西門的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詳細] |
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zhèn)學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F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歇山頂,重檐四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疊出跳,梁柱上有鳳、鳥、魚、龍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大方。清嘉慶元年……[詳細] |
龍川南越王廟在龍川縣佗城中山街。何時建廟史書無載。廟內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年)碑,因該碑早已被毀,無法查考!洱埓ǹh志》載:“南越王廟在縣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縣臧琮重修,以前座祀越王,后座祀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胡一鴻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廟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現在面積352平方米,面闊3間12米、進深24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廟內后殿出一跳插栱……[詳細] |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為“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據磚銘推斷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詳細] |
越王井位于位于佗城鎮(zhèn)中山街光孝寺內,是秦縣令趙佗故居的汲井。后趙佗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又曰“萬壽宮井”。隨著歷代王朝的興廢,飽經滄桑2000余載。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昌明作有井記,勒之于石。爾后,歷代作過多次修葺,并有井記。井為磚石結構,深40米。井口開有一直徑0.6米的圓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六角形的臺面,以四塊石板平鋪而成,井膛用三層紅色方石疊砌,疊石下用青磚鋪至底……[詳細] |
蕭殷故居位于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zhèn)新渡村竹園里。建于清代,原建筑已改建,現僅存右橫屋后一角樓(3層)。面寬5.5米,深5.5米,占地面積25平方米;疑澈恢䦃w,硬山頂,灰瓦屋面,青磚地面。角樓高三層,約12米。木樓棚、木樓梯。角樓每面對外都設有圓形或葫蘆形槍眼。蕭殷(1915-1983),原名鄭文生,龍川縣佗城人,少孤家貧,初中畢業(yè)后再佗城小學任教,并從事業(yè)余寫作,先后以肖英、何遠、黎政等筆名……[詳細] |
黃居仁(1904—1928),出生在廣東省龍川縣鐵場洋貝村,廣東早期青年運動杰出領導人之一。大革命時期與阮嘯仙、劉爾崧一起,被譽為“東江三杰”。1920年,黃居仁就讀于龍川縣立中學(今龍川一中)。1922年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yè)專科學校。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3月轉為中國0黨員,任共青團廣州地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26年先后任共青團廣東區(qū)委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0廣東區(qū)委……[詳細] |
中共粵北省委、后東特委地下交通聯(lián)絡站舊址位于龍川縣老隆鎮(zhèn)水貝村下圍文昌閣。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廣東省委機關遷址韶關(1940年11月撤銷省委、設立中共粵北省委和粵南省委)。為加強對龍川地方黨的領導,省委派李建行、張鳳樓抵老隆工作,同時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同年11月下旬,省委宣傳部長饒彰風抵老隆傳達省委指示,指導龍川黨組織工作。在饒的主持下,于龍川老隆蝦公嶺頭小山上的“貞節(jié)牌坊”下召開會議……[詳細] |
龍川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龍川縣老隆鎮(zhèn)鐵場坑。龍川地處東、韓江上游,革命斗爭歷史悠久。早在大革命時期,龍川邑人受“五四”--影響,為尋求革命真理,或遠洋勤工儉學,或在穗參加“宣講員養(yǎng)成所”學習,學習并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1925年,隨二次東征抵龍川的共產黨人黃覺群等人,在家鄉(xiāng)建立了黨組織,成立縣農民協(xié)會、總工會、共青團等革命群團組織,積極開展工農運動。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龍川黨組織奉上級黨組織指示,……[詳細] |
中共龍川特別支部、縣農民協(xié)會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百歲街戴家祠。受中共廣東區(qū)委派遣,1925年10月隨第二次東征回鄉(xiāng)的共產黨人黃覺群、曾培霖等,國民黨人張重耳等10多人,奉命留駐龍川縣城。黃覺群、張重耳以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特派員身份,從事領導與開展龍川國民革命運動。隨東征軍返鄉(xiāng)的還有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時“與周恩來同學很知己”的鄒世駿。鄒受周恩來指派,以東征軍總政治部社會科特派員身份回鄉(xiāng)開展工農運動。同年……[詳細] |
南粵庵——龍川游擊武裝活動舊址位于龍川縣鐵場鎮(zhèn)茅輋村南粵庵。1939年夏,茅輋村建立黨支部,書記曾開明,曾觀月、曾毅夫分別任組織委員、宣傳委員。他們以茅前小學為黨組織活動據點,并以“小學教員”公開合法身份,從事地下黨的活動?箲(zhàn)時期,黨支部組織抗日先鋒隊,編印“茅鋒”期刊、出墻報、演話劇、唱革命歌曲,積極宣傳抗日。1941年至1942年春,先后在茅輋村的南粵庵和曾開明家中分別舉辦了3期黨員學習培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