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皋墓地牛皋原墓于1955年清理孤山墓葬時廢,1983年重建,1987年重修,F(xiàn)墓位于杭州西湖棲霞嶺劍門關(guān)紫云洞口,坐西朝東,成圓形拱頂,下條石圍砌,上封土植草。直徑3.5米,高1.8米。-圈式短墻,依山傍道。墓前立“宋輔文侯牛皋之墓”碑,墓道前構(gòu)筑兩柱一間石坊。墓碑及石坊為重修之物!段骱轮尽肪砭庞涊d:“宋輔文侯牛皋墓,在劍門嶺紫云洞南,新修!北Wo范圍:現(xiàn)存墓區(qū),東、西至游步道,總面積為64……[詳細] |
時代:明至民國地址: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毗鄰蘭溪市。新葉村西為玉華山,為祖山,北為道峰山,為朝山,村東和村南各有一個小土丘為獅山、象山。這里的村民多葉姓。2010年被列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宋嘉定元年,始祖葉坤從壽昌湖岑畈入贅玉華夏氏,后夏氏逐漸湮沒不聞,而葉氏則繁衍成龐大的氏族聚落。現(xiàn)已傳至第29代,共有人口3900多人。新葉村內(nèi)有保存較好的16座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寺和2……[詳細] |
時代:五代、北宋地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靈隱寺內(nèi)。兩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系錢弘俶重建靈隱寺時而立,當時立塔四,今唯存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cè)之雙塔。兩石塔相距42米,皆為八面九層,仿木構(gòu)樓閣式塔。兩經(jīng)幢分別位于天王殿東西側(cè),據(jù)經(jīng)幢所鐫之《建幢記》及附記中所載:石幢由吳越國王建造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原立于錢氏家廟奉先寺,后吳越國納土于宋,奉先寺毀,乃于景佑二年(1035年)由靈隱寺住持延珊……[詳細] |
時代:五代、明、民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寶石山上該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漢族古建筑。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據(jù)載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原為九級,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重修時,改為七級。歷代曾多次修建,現(xiàn)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詳細] |
時代:南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該橋為單孔實腹五折邊石拱橋,東西走向,橫跨梓州小溪,全長18米,寬3.7米,高5.5米。橋拱凈跨11米,由六根相間并列的斜撐石搭成五折邊,斜撐石之間用角石橫向聯(lián)系,以增強橋拱的穩(wěn)定性。橋面用長條石鋪砌,留有“咸淳歲在乙丑”的題記。折邊石拱橋主要分布于浙江地區(qū),其他地方非常少見,尤其像西山橋這種接近園弧拱的折邊拱橋并有確切紀年的更是鳳毛麟角,與義烏古月橋同為此類橋中……[詳細] |
時代:元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橫畈鎮(zhèn)湖山村普慶寺南20米該塔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全用條石砌筑,仿樓閣式塔。六面七層,通高約7米。須彌座塔基,六邊形,邊長0.80米。每層由塔身和塔檐組成,第一層面寬0.40米,高0.56米,腰檐雕刻筒板瓦,檐口飾有勾頭滴水,轉(zhuǎn)角處用發(fā)戧做法,翼角起翹較高。一至七層均陰刻佛名或菩薩像。塔剎為石質(zhì)七重相輪。1963年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詳細] |
時代:宋代2008年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陽市文物館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在富陽320國道環(huán)線外移受降至場口段公路改道工程沿線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該處遺址。遺址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占地達1.6萬平方米,既有勞作的區(qū)域,也有工人們生活的廠區(qū)。遺址埋藏較淺,完整保留了整條造紙工藝線:攤曬場、浸泡原料的漚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鑊、漿灰水的灰漿池、抄紙房和焙紙房等;附屬的建筑有石砌的道……[詳細] |
時代:宋至元天目窯遺址群,主要分布于於潛鎮(zhèn)的敖干水庫、田干、俞家山、松毛塢等地方,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燒造青釉、黑釉和青白瓷三種產(chǎn)品,其中黑釉盞有兔毫、鷓鴣斑等。器形有碗、盤、瓶、盅、盞、罐、爐、燈等,采用刻花、劃花、印花、點彩及堆塑等工藝,器物上還有許多文字。天目窯址群燒造時間長,分布面廣,堆積層厚,產(chǎn)品多樣,特別是黑釉兔毫盞在日本影響很大,對揭示學術(shù)界“天目瓷”之迷,有著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201……[詳細] |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郊壇下窯址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fā)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并發(fā)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到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fā)掘。1988年冬,因建設(shè)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共1400余平方米,共發(fā)現(xiàn)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詳細] |
跨湖橋遺址位于浙江省蕭山城區(qū)西南約4公里的城廂街道湘湖村。遺址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匯處,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東流入東海。遺址南北均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過山嶺可見錢塘江,南面為東西向連綿不斷的會稽山余脈。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由于長期的湖底淤泥沉積,遺址的表土厚達3、4米,從而使遺址內(nèi)的文物保存比較完整。跨湖橋遺址原有面積數(shù)萬平……[詳細] |
茅灣里窯址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南18公里的進化鎮(zhèn)大湯塢村裘家山茅灣里。茅灣里印紋陶原始瓷窯遺址包括裘家山、獅子山、蜈蚣腿等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1956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采集有大量的印紋硬陶器及施青黃色釉的原始青瓷片、紅燒土塊、釉渣等。文化層堆積豐富,分布范圍較廣,保存完好。其附近還有大墳山、梅園、安山、后山等多處印紋陶原始瓷窯遺址發(fā)現(xiàn)。茅灣里窯址以燒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為主?拷掖宸较虻闹饕獮橛 [詳細] |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三臺山麓。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jié)庵,錢塘(今杭州)人。曾任監(jiān)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后,升兵部尚書,擁立景帝,抗擊瓦剌南侵,捍衛(wèi)京師。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位后被害,次年(1458年)歸落于杭州三臺山。明成化二年(1466),于謙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詳細] |
功臣寺遺址位于浙江省臨安市功臣山南麓,是一處唐至五代時期的大型廊院式建筑遺址。在對該遺址的發(fā)掘過程中,先后清理出部分早期建筑的基址、局部的圍墻基礎(chǔ)、磚(石)制的排水溝、磚砌路、天井鋪地及一些磚瓦、吻獸和陶瓷器等歷史文化遺存,經(jīng)與文獻史料相比對,可斷定其為吳越國國王錢镠“舍宅為寺”而建的功臣寺遺址。遺址呈較為明顯的廊院式平面布局,強調(diào)秩序和中軸對稱,由前殿、天井、鐘樓類建筑物、大殿、天井、過廊、后殿……[詳細] |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文瀾閣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年,《四庫全書》告成,當時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文溯閣、熱河文津閣“內(nèi)廷四閣”。后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淵數(shù),允宜廣布,以光文昭”,又命續(xù)抄三部,分藏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是為“江南三閣”,F(xiàn)江南三閣惟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存世,成為“東南瑰寶”。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改……[詳細] |
梵天寺經(jīng)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鳳凰山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為五代吳越國名剎。據(jù)《吳越備史》載,梁貞明二年(916年),錢镠迎鄮縣(今鄞縣)阿育王寺釋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毀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重建,后改為梵天寺。梵天寺經(jīng)幢建于公元965年,是南塔寺的門前遺物,左右各一對,高近15米。經(jīng)幢通體用太湖石雕刻而成。雙幢形式、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南北對峙,相距13米,幢高1……[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