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博物館全館建筑面積二萬五千平方米,規(guī)模在內(nèi)地縣級城市中名列前茅,包括通史館、現(xiàn)代名人館、風土館、尹瘦石收藏館、茗茶名壺館等七個獨立展廳及兩個臨展廳。藏品序列完整,器類豐富,更以陶瓷、銅鏡,法藏寺出土佛教窖藏文物為亮點精品,全面表現(xiàn)宜興歷史厚重、人杰地靈、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宜興市博物館自2010年10年奠基,2013年5月開始向全社會征集藏品,2016年10月開始試運營,歷經(jīng)六年多的建設(shè)和兩……[詳細] |
天井泉又名胥泉,位于無錫市郊胡棣鄉(xiāng)閭江村胥泉飲料廠內(nèi)。相傳春秋末期吳國大大伍子胥屯兵闔閭城時挖掘而得,水源不絕,取之不盡,正好供士兵飲用。伍子胥以為是天助吳國,因此取名為天井泉。南宋《咸淳毗陵志》稱:“東西二井在天井峰下”。這說明南宋時天井泉有兩口,F(xiàn)僅存一口。用長方形塊石壘砌。井寬度1.5米,長1.95米,水面高出太湖水面約2米。1988中6月、由無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中……[詳細] |
尤袤墓位于無錫市西郊西孔山麓。建于南宋。民國初年重修,墓域及神道石刻在1966年被毀,1984年無錫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尤氏后裔共同整修墓地。尤袤(1127一1194),字延之,號遂初居上,無錫人,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歷任泰興令、江東提舉常平、國史館編修兼太子侍讀、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禮部尚書等職,在外從政40年。善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墓地半抱青山,坐東朝西。墓穴用黃石……[詳細] |
湖山歌碑位于無錫市黿頭渚公園內(nèi)之寶界山南麓的“寶界山居”中,該處系明代著名書畫家、邑人王問隱所,一名湖山草堂。王問(1497一1576),字子裕,號仲山,嘉靖十七年進土,歷官至廣東襝事,辭官歸里,筑室湖上,瞻養(yǎng)老父,不再復(fù)仕;其子汝明登進士第即歸,并隱山中,父子以詩畫自娛,歸有光為之撰《寶界山居記》。嘉靖二十六年(1548)王問作《湖山歌》,隆慶元年(1567)又手書行草、勒石成碑。此碑高186厘……[詳細] |
洞虛宮玉皇殿位于無錫市公園路十號,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圖書館路交會處。洞虛宮原名青元宮,是無錫早期道教宮觀,梁大同二年(536)始建于邑東鄉(xiāng)膠山,后荒廢;約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遷建城中崇安寺左側(cè),易名洞虛宮。宋時、元明間及萬歷中,三度焚毀,三度重建,規(guī)模有所增益。清咸豐十年(1860)復(fù)遭兵毀,全宮毀廢。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三清、靈宮、火神、雷尊(即瞎于阿炳故居)、長生和祖師六殿。光緒二……[詳細] |
秦淮海祠,位于無錫市崇寧路102一106號,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是國內(nèi)最早奉祀秦觀的紀念建筑之一。秦觀曾任蔡州教授、大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后因被視為元黨人而累遭貶。他工詩詞,被稱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和“婉約派”的代表。祠堂現(xiàn)存建筑有門廳、詠烈堂、祠堂和碑廊等為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門廳面闊三間11.30米、進深五架6.35米、脊高5.14米。詠烈堂面闊三間13.32米、……[詳細] |
秦氏對照廳位于無錫市新生路216號之6。原是秦氏寶彝堂住宅的一部分。建于明末清初。此通廳坐北朝南,硬山頂,一廳二廂,面闊五間,進深六架,內(nèi)作五架梁,前后單步廊。廳前是園,山石點綴的小型假山居千園的南面,襯配曲池小橋,北面設(shè)花崗石欄凳。此廳雖是宅第的一部分,然廳堂廂房,配以園林小品,反應(yīng)出明清時期江南水鄉(xiāng)住宅的特點。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無錫后,曾在此廳內(nèi)制造武器,煉制-。1986年7月,……[詳細] |
南水仙廟又稱松滋王侯廟。位于無錫市南長街598號。明代為祀文天祥部將麻、尹兩將軍,在錫地南上塘立廟,稱“雙忠祠”,又稱南水仙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雙忠祠南側(cè)建“松滋王侯廟”,于是兩廟合為一所。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重修殿字。嘉慶十四年(1809)拓地擴建。咸豐年間被毀。同治中(1862一1874)又重建,重建后廟宇有頭山門、二門、戲臺、大殿、酒廳、茶廳、蠶師殿及北側(cè)的雙忠祠正殿、書廳……[詳細] |
西水仙廟位于無錫市西門外西水墩,四面臨水。原系明代太子太保秦金的別墅,后邑人在別墅廢墟上建廟。初祀明嘉靖年間抗倭殉難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位忠義之士,后祀明天啟年間無錫知縣劉五緯。劉五緯,四川萬縣人,明天啟元年至四年(1621一1624),任無錫知縣,因治理水利有功,百姓受益非淺。邑人銘其功績,于清順治初在此建劉侯廟以祀之,并稱其為“水仙”。廟于清咸豐十年(1860)遭毀,同治年間(1862-1874)……[詳細] |
顧可久祠位于無錫市惠山史家弄內(nèi)。顧可久,號洞陽,無錫人。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為官耿直敢諫,曾兩次遭廷杖,是明代有名的剛直之臣。明隆慶四年(1570)他的學生海瑞任應(yīng)天巡撫時,為追懷老師,奏請檄建此祠。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毀于火,二十八年重建。乾隆二年(1737)和六十年(1795)曾兩次重修。此祠現(xiàn)存建筑,自前至后為大門、前庭院、四面牌坊(僅存四柱)、享堂、后庭院……[詳細] |
茹經(jīng)堂(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座落于太湖之濱的茹經(jīng)堂,由太湖黿頭渚風景區(qū)負責管理。茹經(jīng)堂由交通大學張廷金、胡端行等人發(fā)起,為慶祝唐文治老校長70壽辰而于1934年募款建造的紀念性別墅建筑,以唐文治的號命名為“茹經(jīng)堂”,1935年正式落成。198年,對茹經(jīng)堂進行整修,重修后的茹經(jīng)堂內(nèi)設(shè)“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和著名社會教育家、唐文治先生長媳“余慶棠先生紀念室”。紀念館和紀念室內(nèi)分別陳列唐文治、余慶棠二先生的……[詳細] |
邵寶墓位于元錫市惠山繡嶺桃花岑塢(今屬郊區(qū)山北鄉(xiāng))。明嘉靖六年(1527)建,清嘉慶元年(1796)、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整,1985年,市文管會重修。邵寶(1460-1527),字國賢,號泉齋,別號二泉居士,無錫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曾在惠山創(chuàng)建尚德書院、二泉書院,其著有《漕政舉要》、《學史簡要》《容春堂集》等。重修后的邵寶墓,封土墩前立青石墓碑,上刻“明邵寶……[詳細] |
竹爐山房石刻位于無錫市錫惠公園竹爐山房第二進“秋雨堂”內(nèi)。明洪武二十八年,惠山寺高僧普真(性海)請湖州竹工編制竹爐,煮二泉水泡茶,并請王紱繪圖,王達撰文,名流唱詠,裝幀成卷。隆慶間,竹爐及圖卷移至惠山寺彌陀殿。萬歷二十三年(1595),殿毀于火,鄒迪光重建,更名竹爐山房。后竹爐圖卷漸增新篇,至清乾隆時,成海內(nèi)珍品。弘歷南巡,數(shù)次借閱并作題詠。1779年圖卷焚毀。又乾隆帝仿王紱筆意親補竹爐首圖,命人……[詳細] |
金匱縣衙碑刻位于無錫市縣前街82號今崇安區(qū)人民政府內(nèi),嵌置于原金匱縣衙大門、二門之間的兩壁。現(xiàn)存碑刻共十六塊。年代最早的是清雍正九年(173l),最晚的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內(nèi)容大都為對商業(yè)、手工業(yè)、雇傭勞動和行會制度等的明文規(guī)定,以及稽查田額、征收錢糧等情況。其中《金匱縣公布辦理田賦章程碑》、《金匱縣規(guī)定瓜果蔬菜行不許增添,見外來客販及本地耕種之家成船裝載者,聽其投牙發(fā)賣碑》、《金匱縣規(guī)定……[詳細] |
竹索園湖石,一名丈人峰,位于無錫市惠山下河塘14號顧可久祠內(nèi)。因石形酷似人形、作昂首、張臂、袒腹、并腿直立之勢而得名。石原為明代廣東按察僉事馮夔(字延伯)竹素園故物。馮夔后,歸廣東按察司副使顧可久所有。顧可久引石為友,在園中構(gòu)筑“石友堂”并詠《石丈臺》詩。顧可久八世孫顧光旭于乾隆六十年(1795)移“丈人峰”至顧可久祠,并筑“拜石山房”,復(fù)題詩兩首,鐫于石。其一:“鑿池傍‘云根’,根深云作雨;獨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