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縣勤廉文化公園位于縣城城北,公園獨樹一幟,以精彩的廉政漫畫、清新的廉政詩詞、通俗的廉政故事吸引著眾多游客駐足觀看。該公園投資6000多萬元、占地800余畝,具有生態(tài)式群眾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在公園西門口的廣場上,建設了以魏縣歷史上6位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官員的事跡為內容的浮雕柱,浮雕圖文并茂,制作精湛,栩栩如生。從全園景觀出發(fā),借用古代名亭之名,建設六個廉政文化亭,包括愛晚亭、愛蓮亭、湖心亭……[詳細] |
魏縣神龜馱城文化公園位于縣城西北省道S313旁,是魏縣城鎮(zhèn)面貌三年大變樣暨“梨鄉(xiāng)水城”創(chuàng)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guī)劃設計理念源于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相傳,上古時代,中原發(fā)大水,將華北一帶變成一片汪洋,眾多城池沒入水中,只有古城魏都在水中傲然屹立,且水漲城高,水愈多,城愈高。原來,城下有一個-萬年的烏龜?shù)玫莱上桑诤樗簽E成災的危難時機,神龜鼎力相助,將城池高高馱起,隨水位升漲,使城池和百姓免遭水患……[詳細] |
禮賢臺位于縣城東北方向。在《魏縣志》中,很早就有關于古禮賢臺的歷史記載,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開國王侯魏文侯招賢納士、訪賢、禮賢、敬賢之杰作,始建于公元前445年,比建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邯鄲叢臺還要早200多年,與徐州的掛劍臺和臨漳的銅雀三臺(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等齊名。遺憾的是古禮賢臺早已無存。2008年,為展現(xiàn)歷史原貌,縣委縣政府決定依托漳河灣及民兵訓練基地靶場土臺,規(guī)劃重建禮賢臺,并……[詳細] |
據先秦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馱遠路。大禹治水,陸行乘車,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內貫穿南北的車馬大道。商朝七遷其都,河稟甲時遷相(今內黃縣),境內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倉、沙丘行宮之間的官路,這條古道南起殷都(今內黃縣),自宋村入魏境,經今泊口、馬頭、雙井、德政、羅莊等16個村出境,長約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國即有郵驛制度,每隔30里,按規(guī)模大小……[詳細] |
魏縣梨鄉(xiāng)水城水利風景區(qū)位于邯鄲市魏縣,依托環(huán)城水系而建,屬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qū),景區(qū)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8.2平方公里。景區(qū)依托邯鄲市東部水網建設城市河湖水系,先后建成“五河一灣、五湖一源、三十六橋景觀”及城東南小循環(huán)等工程,形成環(huán)景區(qū)河湖水系66公里,生態(tài)水面9000余畝。區(qū)內風光旖旎,草木蔥蘢,已形成了水城觀光、水上休閑、梨花觀賞、品位原生態(tài)文化為骨架的格局。景區(qū)所在地魏縣,是中華……[詳細] |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為夯土墻,周長2600米,高7米,寬8米,護城河深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弘治四年(1491年)建門樓4座,東為“迎恩”,西為“南賓”,南為“望遠”,北為“拱辰”。城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各種廟宇18處,衙門5處,牌坊8處,古橋梁5處,古塔1處,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毀于水災![詳細] |
魏縣治歷經于村、舊縣廟、洹水、今魏城鎮(zhèn)4處于村古城。位于今魏城鎮(zhèn)東北13公里處,是西漢至唐代的縣治,建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規(guī)模宏大,周長近萬米,以沙石膠土砌筑,曾是西漢都尉府駐地。地下5米深處尚存斷續(xù)城墻基。史稱漢城,建治968年![詳細] |
肥鄉(xiāng)縣烈士陵園位于肥鄉(xiāng)縣陵園街北端路東。肥鄉(xiāng)縣烈士陵園是邯鄲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