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橋位于安化縣柘溪鎮(zhèn)雙橋村,東南——西北向橫跨雙橋溪,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大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木結構梁架,兩臺兩墩,棱形分水,五層鵲木;全長30.8米,通高6米,寬3.8米;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13空,每空2.3米,兩端橋頭均有有麻石風火墻和麻石階梯,門楣上嵌有“復古橋”橋名![詳細] |
仙牛石橋位于安化縣大福鎮(zhèn)新橋村桅桿組沂溪上,東南——西北向橫跨沂溪,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木結構梁架,兩臺兩墩,棱形分水,四層鵲木;全長34.7米,通高8米,寬4米;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12空,每空2.6米;東橋頭有青石階梯,西橋頭過亭內嵌石碑一塊,石碑刻于光緒元年(1875年)。……[詳細] |
燕子橋位于安化縣梅城鎮(zhèn)啟安村六組,東西向橫跨伊溪,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現存建筑建于道光二年(1822年)。大橋為歇山重層鵲木;全長約38.5米,通高11米,寬3.8米;中間為走道,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渠架,兩臺兩墩,棱形分水,兩側為歇亭;歇亭共11空;西橋頭有過道和守橋亭,東橋頭南北兩側有石臺階;東、西橋頭和橋中間各有一個四邊翹角0式硬山頂;中間的脊上壓三星寶頂,兩側為花形裝飾,脊角聳立龍……[詳細] |
十義橋位于安化縣梅城鎮(zhèn)十里村十里小學后門伊溪河上,南北向橫跨伊溪,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大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渠架,兩臺三墩,棱形分水,四層鵲木;全長約65米,通高10.2米,寬3.9米;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24空,每空長2.5米;北橋頭有過道,南橋頭西側有青石臺階![詳細] |
馬渡橋位于安化縣東坪鎮(zhèn)楊林管區(qū)馬渡村槎溪河,東南——西北橫跨槎溪,建于民國六年(1917年)。大橋為懸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式木結構,兩臺兩墩、棱形分水,鵲木五層;全長約46.5米,通高10米,寬3.7米;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22空,每空長2.1米;西北方為青石臺階![詳細] |
思賢橋位于安化縣江南鎮(zhèn)七一村,南北向橫跨麻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續(xù)修于嘉慶七年(1802),同治《安化縣志·津梁》載:“思賢溪之有橋也,始于乾隆庚寅,續(xù)修于嘉慶壬戌,累石為址,宏開四座玲瓏,架木為梁,遠接一條蒼莽,億萬人輪蹄絡繹。”道光戊戌年(1838),特大山洪暴發(fā),大橋墩毀梁斷。本境父老四鄉(xiāng)賢哲,人盡解囊,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鳩工廣材,募資復建,歷三載寒暑,修復如舊。大橋……[詳細] |
安化風雨橋群(含永錫橋、思賢橋、馬渡橋、十義橋、燕子橋、仙牛石橋、復古橋等)安化風雨橋是一個龐大的風雨橋建筑群,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風雨橋大小29座,分布在安化縣境內17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永錫橋、思賢橋、馬渡橋、十義橋、燕子橋、仙牛石橋、復古橋保存較好,地域特征明顯。安化地處湘中偏北,位于資江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內山峰林立,溪谷縱橫。安化風雨橋是安化先民在縣城境內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設的便民交通設施,供過往……[詳細] |
原安化第一茶廠早期建筑群(含裕通永茶行、蘇聯援建廠房)始建于1902年,因其特定的功能定位和歷史變遷,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特別是建筑技術和藝術價值。其中建于1902年的木結構茶倉,現已成為全國茶葉加工行業(yè)僅存規(guī)模最大、設計最科學、保存最完整的百年茶倉,所采用的通風、防潮等技術措施在今天仍然是可供借鑒的被動式建筑節(jié)能技術。該文通過分析該茶廠早期建筑群中典型建筑的價值,重點總結了茶廠早期建筑群在建筑技……[詳細] |
劉家大院位于梅城鎮(zhèn)鹿角村二組,曾家墳山山腳的一處臺地上,距公路高約十米;坐北朝南,南距鄉(xiāng)村公路約20米,鹿角溪自西向東沿公路南側流過,與鳳形山隔溪相望,東西兩側均為劉姓村民房屋,北緊靠曾家墳山。總占地面積為3600多平方米,現存樓房4棟,組成完整的四合院,共有房間45間。劉家大院系懸山,內檐出廊,小青瓦雙層木結構樓房,四合院,主體結構有正屋、左右兩偏院。正院有正屋、左右橫屋、大天井、門樓、倒座;左……[詳細] |
賀家祠堂(賀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安化縣洞市老街,是安化洞市及周邊賀姓人家于清光緒年間集資構建的家族宗祠,占地約600平方米。據賀氏族譜記載,賀氏宗祠始建于是清乾隆三年(1739年),距今約兩百八十年歷史。起初只修繕里側一棟,原稱誠公祠,道光年間擴建為現有規(guī)模,更名為賀氏宗祠。賀氏宗祠是安化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該建筑端莊軒敞,典雅大方,與山環(huán)水抱的,圍墻灰磚青瓦,墻沿白底彩繪,側墻由兩兩對應……[詳細] |
株溪墓群位于安化縣東坪鎮(zhèn)至江南鎮(zhèn)資水段北岸一帶,沿資水走勢呈東西走向分布,所占面積約0.5平方公里。至今為止,已發(fā)現11座,有的為雙人墓室,有的為單人墓室,全部為元代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墓葬。1985年5月,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正式啟動,1986年4月,第一座墓在東坪鎮(zhèn)株溪村被初次發(fā)現。198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派出專家組深入現場開展考古斟查,由全國業(yè)內頗具影響的權威專家龔紹組擔任組長……[詳細] |
陶澍墓于1840年由左宗棠擇地修建,位于化小淹鎮(zhèn)沙灣村沙灣苗圃院內,座北朝南,面對資水,背依群山,占地7560平方米。墓園正門為三間四柱牌坊,花崗巖和漢白玉質地,高四米,寬五米。坊前兩側各置花崗巖石雕獅一尊。從正門入內,依次是:神道直通陶澍墓丘,左右兩側為五位夫人墓,墓前依次有石羊、石虎、石馬、石武官、石文官各二守墓;神道左側有御碑亭和享堂,御碑亭前有側門出入;四周繞以二米高的青磚圍墻。是一座典型……[詳細] |
木孔土塔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安化縣大福鎮(zhèn)大堯村,此為省內惟一保存完好的土筑塔。 光緒年間,大堯村文風大盛,當時文人墨客視書稿為神圣之物,廢稿不敢亂棄,而取之置塔中焚燒,故有“惜字塔”之稱。土塔三面臨溪,旁有農田,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 塔坐北朝南,四級六方,中空,通高16.5米,底層邊長1.7米,塔基由青條石壘砌,高1.3米。塔身為三合土夯筑,石灰抹面。一層高6米,徑3.4米;二層高2.5米……[詳細] |
梅城文廟武廟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安化縣梅城鎮(zhèn),此為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古建筑群落之一。清乾隆十二年(1748),邑人鄧天人等重建孔廟,并增建明倫堂、考棚等。清嘉慶八年(1803)在孔廟內開辦崇文書院,清末改為學堂。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饒謙等移建武廟于現址?讖R占地3100平方米,由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南北兩廂房組成。照壁正中有“瀛州”、“龍門”兩石刻,泮池長23.7米,寬11米……[詳細] |
廣化寺地址:安化縣仙溪鎮(zhèn)泉江村時代:清至現代保護范圍:以外墻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2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外四周各延伸30米公布日期:安政發(fā)﹝2011﹞22號2011年7月……[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