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三晉。位于省保單位,號稱“黌宮古柏”的聞喜文廟院內(nèi),承擔著全縣館藏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宣教等職責。1985年建館以來,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艱苦努力,目前已初具規(guī)模,形成了以地下文物庫、文廟大成殿、宋金墓葬磚雕館、趙梅生美術館為主的收藏展覽格局。博物館現(xiàn)有工作人員21人,大專以上學歷的占80%以上,館藏文物有12073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詳細] |
保寧寺塔(第五批省保)時代:宋地址:運城市聞喜縣東鎮(zhèn)北街村保寧寺初名唐興寺,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六年(718),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后改為今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現(xiàn)寺已不存,僅存宋代磚塔1座。塔坐北朝南,方形磚砌塔基,寬6.27米,高6.20米,占地面積39.3平方米。塔為八角六層樓閣式磚塔,殘高約20米,一層檐口仿木構建筑磚雕轉(zhuǎn)角鋪作和補間鋪作,形制相同,均為五鋪作雙抄,轉(zhuǎn)角鋪作出45度……[詳細] |
陳家莊村位于聞喜縣城西20余公里處,是晉南“三臣”之一崔斗臣的故鄉(xiāng)。在民主革命時期,崔斗臣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在河東大地上頗有影響。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中共稷麓三區(qū)區(qū)委會、區(qū)政府,中共稷麓抗日民主縣委、縣政府,中共太岳三地委、三專署、三分區(qū)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駐扎在這里,嘉康杰、柴澤民、金長庚、王墉等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干部都曾在這里居住并開展對敵斗爭。時至今日,該村還保留著32處革命舊址![詳細] |
年代:清地址: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郭家莊鎮(zhèn)郭家莊村郭家莊仇氏石牌坊及碑亭位于聞喜縣郭家莊鎮(zhèn)郭家莊村口道路兩旁。牌坊坐北朝南,是清光緒年間,為清鹽提舉仇嘉謨之母孫宜人所建。旁有仇氏碑亭5座,為清同治、光緒年間所建。牌坊為石質(zhì),六柱五門式,三重檐歇山頂,高約15米,立柱建在長3.16,寬2.58,高1.5米的塊石壘砌的兩個石臺基上。兩平柱間為大路,側(cè)立柱每邊各兩根,與平柱組合,使兩側(cè)各構成兩道扇面門。石……[詳細] |
后稷廟后稷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明地址:聞喜縣陽隅鄉(xiāng)吳呂村吳呂后稷廟位于聞喜縣陽隅鄉(xiāng)吳呂村,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明嘉靖年間(1522—1566)、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五十三年(1788)先后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一進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存有水陸殿和戲臺,均為元代遺構。水陸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門墩石上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題記。戲臺與水陸殿……[詳細] |
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第六批國保)時代:周至漢地址:聞喜縣城南邱家莊與上郭村相連的鳴條崗丘嶺上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東10米處發(fā)現(xiàn)古城址的北墻,墻殘長500米,寬7—8米,高0.5—3.5米,夯層厚為7—15厘米。村南100米處有西墻暴露部分4—5米,殘高3米左右。上郭遺址南北長5000米,東西寬1500米,總面積750萬平方米。為春秋時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為西……[詳細] |
裴柏碑館裴柏碑館(第二批省保)時代:明地址:聞喜縣禮元鎮(zhèn)裴柏村東30米始建年代無考。據(jù)清光緒年版《聞喜縣志》載:“迭遭兵火,歷代重修”。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550平方米,現(xiàn)有碑室五間,系七十年代初重建,保存有唐明皇敕張九齡撰裴光庭神道碑;北周天和三年裴鴻碑;唐裴鏡民銘;金大定裴氏續(xù)譜碑;清道光二十年平淮西碑等15通,保存完整![詳細] |
楊深秀墓楊深秀墓(第三批省保)時代:清末地址:聞喜縣下陽鄉(xiāng)儀張村南50米楊深秀清末維新派,字漪村,山西聞喜人。戊戌年間,因主張變法維新,被慈禧太后殺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墓冢呈圓形,高3米,下部用石條砌成,上部為封土堆,直徑6米。冢旁立有墓碑,碑額《戊戌志士楊深秀之墓》。……[詳細] |
伯里合不花墓伯里合不花墓(第一批省保)時代:元地址:聞喜縣東鎮(zhèn)西街村北500米伯里合不花、姓忽神氏,大元故鎮(zhèn)國上將軍,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副都萬戶贈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獲軍、追封云中郡公、謚襄懋。墓地南北長80米,東西寬50米。未發(fā)掘。墓冢坐北朝南。墓前有元至正五年立《忽神公神道碑銘》一通。石人、石獸數(shù)個。墓葬保存完整![詳細] |
裴行儉墓裴行儉墓(第一批省保)時代:唐地址:聞喜縣郝莊鄉(xiāng)永青村西南唐史載,裴行儉(619—682年),字守約,聞喜縣人,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其墓原有冢,有石人、石馬,均于60年代平田整地時破壞,現(xiàn)僅存唐代石碑一通,字跡模糊不清,額篆“唐故禮部尚書”字跡![詳細] |
裴氏墓群裴氏墓群(第三批省保)時代:漢、唐、宋地址:聞喜縣東鎮(zhèn)倉底村東南300米據(jù)清光緒年版《聞喜縣志》載,“鳳凰塬方圓數(shù)十里,為三晉望族裴氏祖塋地”,墓地分別在東西10米、南北寬8公里的鳳凰塬上,未發(fā)掘。墓冢高如小丘,共二百余座。1986年發(fā)現(xiàn)唐吏部侍郎裴皓墓。墓道長39米,四個天井。出土有兵馬彩陶俑二十余件(殘)、瓷罐2個,墓志銘2合。……[詳細] |
回坑遺址回坑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聞喜縣陽隅鄉(xiāng)回坑村西100米處地處運城盆地的東北部邊緣,紫金山南側(cè)的山前坡地上,地勢北高南低,1954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面積15000平方米。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遺跡僅有灰坑一種,地面與斷崖暴露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仰韶文化的缽、盆、罐、碗、杯、瓶等,龍山文化的鬲、折沿罐、杯、盆等。其文化面貌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保存完整![詳細] |
湯王山位于中條山麓聞喜縣的石門鄉(xiāng)境內(nèi),海拔1752米,是中條山南端的最高峰。湯王山古名條山,依《山海經(jīng)》改稱景山。公元前一六00年于此發(fā)兵,鳴條一戰(zhàn),滅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業(yè),山得圣而名改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的發(fā)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于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跡景區(qū),全國僅此一家。運城湯王山風景區(qū)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詳細] |
聞喜文廟位于聞喜縣縣城內(nèi)東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積38畝,坐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右側(cè)有傳道齋、授業(yè)齋。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后有硯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為五踩雙昂,琉璃歇山頂。有極星門、朝門、大成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學宮、廊房等二百余間。門前五龍影壁,用五彩琉璃燒制而成,形態(tài)……[詳細] |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這就是河東聞喜裴氏家族。這個世族的發(fā)祥地,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zhèn)裴柏村。聞喜縣禮元鎮(zhèn)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于1995年農(nóng)歷三月三,正式向海內(nèi)外游客開放。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xiāng),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