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廟炎帝廟(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長治縣北呈鄉(xiāng)北和村原名北禾村,傳說為炎帝嘗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農城的羊頭山之地,故得名。廟創(chuàng)建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正殿,亦稱五谷神殿,廣深三間,六架椽屋,硬山頂形制。殿身較短,斗栱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詳細] |
長子縣小張碧云寺大殿為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發(fā)現的珍貴文物,被國務院直接列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長子縣城西北約5公里的小張村中,廟宇坐北向南,現存大殿、東西配殿和廂房等殿堂15間,其他建筑已無存。碧者,綠也;云者,指廟宇建筑結構布局嚴謹,手法蒼古,從遠處看整個廟宇呈繁體的“云”字,碧云寺因此而得名。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以“碧”觀之:下院有古槐1株,高五丈多,其粗14……[詳細] |
開化寺開化寺(第五批國保)時代:北宋至清地址:高平市東北20公里陳塸鎮(zhèn)王村舍利山腰據寺內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唐舍利山禪師塔銘記》,寺創(chuàng)建于唐末天祐年間(904-907年),初名清涼寺,宋改為開化禪院,后易名開化寺。宋、金、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F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閣為明代建筑、中為大雄寶殿宋代建筑、東隅觀音閣為金代遺構,后院東配殿及東西角樓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中軸線……[詳細] |
天臺庵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臺庵是我國佛教創(chuàng)立最早的宗派“天臺宗”的庵院。隋唐時期,我國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現了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為結束這種0的局面。智順應潮流,提出“義觀并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這兩種方法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他創(chuàng)立了第一……[詳細] |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縣縣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丁村民宅內有明、清兩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時代較早的是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豐年間所建,至今還基本上保留明著清時的布局。民居分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個建筑群,有正廳、廂房、觀景樓、門樓、繡樓、倒座、牌樓、牌坊等各種建筑共計282間。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詳細] |
清虛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平遙古城內最大的一座道觀。它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前后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法排列著:牌樓、過殿、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最后還有玉皇閣。首先看到的這座殿是龍虎殿,此殿頂采用青灰色間背瓦和琉璃相間而成,顯得清麗而不俗氣,檐下還有“太平興國觀”的題匾。此殿用材古樸,柱子粗壯高大,殿下青龍和白虎兩尊塑像高達4……[詳細] |
長則普明寺時代:明地址:晉中市平遙縣襄垣鄉(xiāng)長則村長則普明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正殿,院內兩側為東西配殿、東西廂房,院落整體呈四合院形式,F存建筑全部為明代建筑。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后檐施三踩單昂斗拱,里拽五踩雙翹偷心造,柱頭、平身科各一攢,前后檐明間設四扇六抹隔扇門,后檐兩次間設直欞窗。前檐墻與兩山墻交接處設八字影壁,前檐臺階處設十字花……[詳細] |
梁村洪福寺時代:元、明、清地址:晉中市祁縣古縣鎮(zhèn)梁村據寺內山門、南殿墻上嵌石匾記載,洪福寺始建于唐開元元年(713),明隆慶年間(1567~1572)、天啟五年(1625)、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民國26年(193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南殿、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東配殿東南隅辟僧院,僧院內有一進院西配殿、過廳,二進院落布局,現僅存過廳、西配房。現存建筑正殿為元……[詳細] |
常平關帝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鹽湖區(qū)常平鄉(xiāng)常平村內常平關帝廟坐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沿襲“前朝后寢”之制,主體建筑依軸線順次布列,余則對立兩側,廟前為“靈鐘鹽海”、“秀毓條山”木坊兩座,鐘鼓樓相對兩旁,石雕牌坊位于鐘鼓樓之中央,正面雕“關王故里”,為明嘉靖三年立。通過牌坊為山門、午門和獻殿,三座建筑均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獻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簡潔,皆飾彩繪,據題記為嘉慶二十三年(181……[詳細] |
童子寺遺址(第五批省保)時代:北齊地址:太原市西南約25公里晉源區(qū)西鎮(zhèn)村西北處龍山上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輔元年(1117年)毀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慶以后廢棄。童子寺初創(chuàng)時期,寺院與供禪修的石窟構成一個整體,即前寺后窟的山地寺院模式。童子寺遺址坐西朝東,2002年至今曾多次發(fā)掘,揭露了整個寺院平面布局,分為南北二個部分:北部為佛……[詳細] |
明秀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王郭村始建于漢代,毀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東,現存過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積為1144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藍琉璃剪邊,施五踩斗栱,正殿和過殿內有彩塑13尊。正殿兩山及后墻繪有佛教故事壁畫80余平方米。精美絕倫三世佛彩塑及壁畫藝術-----明秀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晉祠南、王郭村西,距……[詳細] |
白云寺位于平遙縣城南19公里梁家灘村西寶峰山南麓,全稱“白云禪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勢南向構建,層次疊上,別具一格。共計四進,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據現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斷,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時有紳士侯伯威,汾州平遙縣南良莊人,在當地口碑頗佳,“頭畜旺盛,地產積粟俱有千萬”。侯伯威在本莊南西峪有承糧山莊一處,為求神靈庇佑,侯獨資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擴建為白……[詳細] |
晉綏邊區(qū)政府及軍區(qū)司令部舊址(第四批國保)時代:1939年地址:興縣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綏邊區(qū)軍政領導機關舊址,1940年2月,晉西北行政公署(后改為晉綏行政公署)在這里成立。120師和晉綏軍區(qū)司令部也進駐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離南下。舊址原為晉綏開明紳士牛友蘭的宅院和花園,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部捐獻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總占地面積4500平……[詳細] |
玉皇廟玉皇廟(第三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澤州縣東南13公里府城村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代碑刻記載:“隋時居民聚之北阜,建廟宇三楹,內繪三清神像”。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題名“玉皇行宮”。金泰和七年(1207年)廟宇多數坍塌,當地民眾曾集資修復,金貞祐年間(1214—1216年)部分毀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兩代屢次修葺,始成今日規(guī)!,F存主要建筑玉皇……[詳細] |
位于襄汾縣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臨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長約十一公里,以發(fā)掘出我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丁村遺址,是一片片斷崖溝壑中的砂礫地,就在這里,發(fā)掘出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開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發(fā)現的。1954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山西的專業(yè)考古人員組成發(fā)掘隊在丁村長約11公里、寬約5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從黃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礫……[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