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新會新會學宮位于新會市會城北門馬山下。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其后續(xù)有修葺。20世紀50年代重修時學宮內部分建筑曾有改變,F(xiàn)存建筑物自南往北依次有: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東廡和西廡、大成殿、尊經(jīng)閣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殿頂脊飾清咸豐年間佛山石灣吳奇玉店燒造的“雙龍搶珠”彩釉陶塑脊。殿身柱網(wǎng)為身內雙槽,副……[詳細] |
新會林氏家廟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林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于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體格局保存完整,是五邑地區(qū)規(guī)模罕見的嶺南廣府風格祠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語)。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其建設規(guī)模宏大,建筑布局大氣,建筑藝術精湛,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當我們走進這……[詳細] |
清新會崖門炮臺位于新會市古井鎮(zhèn)崖門村崖門?跂|邊。建于清初,雍正后歷代重修。炮臺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連綿伸展長達180米,組成級深3.5米、高5.5米的城墻狀炮臺。臺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墻,基部用花崗巖砌筑,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筑。炮臺分上下兩層,下層炮位二十二個和二個門洞,炮眼尺寸有兩種,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鑄造的鐵炮三門。炮位……[詳細] |
張將軍家廟,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豪山村。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光緒帝表彰張其光立軍功賞銀而建?谷諔(zhàn)爭時期縣政府曾搬此辦公,后用作校舍,現(xiàn)已空置。坐西南向東北,三路三進,由中路建筑及東西兩路建筑組成,通面闊25米,通進深58.6米,占地面積1465平方米,后堂高7.96米。硬山頂,筒板瓦屋面,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身。頭門前有前院,地面鋪石板,曾設有一對石獅(現(xiàn)在會城人民會……[詳細] |
官沖窯位于新會市古井鎮(zhèn)官沖村瓦片巖(碗碟埔)與碗山兩地。年代為唐代中晚期。1957年發(fā)現(xiàn)。1961年及1997年發(fā)掘。在碗山清理饅頭窯多座,窯室有大有小,底部或平或斜,其結構由窯門、火膛、窯床、煙道四部分組成。窯頂已塌毀。有的窯壁是耐火土構筑,有的窯壁用磚砌,兩種窯有打破關系,證明前者早于后者。瓦片巖多見廢棄品堆積,厚達1.5米。產品均為青釉瓷器,屬南方青瓷系統(tǒng),多是日用器皿。但在窯址堆積出土者多……[詳細] |
北門窯址,原稱“古窯群遺址”,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北門的豬乸嶺及馬山。隋、唐代遺址。古窯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見的有約20多座殘窯,分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積達20000平方米。豬乸嶺山腳下有一座保存較好的窯爐,窯膛深4米,寬3米,高約2米,后壁可明顯見到三條煙道,窯壁燒成火紅色,窯頂熏成煙黑。在鹿場內約有7-8座殘窯的遺址,直徑2-2.5米不等,窯壁已倒塌,僅存下半截的窯腳。窯群四周散落有……[詳細] |
陳垣故居位于新會縣棠下鎮(zhèn)石頭村坑塘。建于清代。坐東南向西北,前有曬地,后有山崗。是一座磚木結構平房,一廳四房,有天井和伙房、雜物房。建筑面積124平方米。陳垣(1880━1971年),字授庵,著名史學家、教育家。十四歲中秀才。后入博濟醫(yī)學院學習,曾與友人創(chuàng)辦光華醫(yī)學校、《時事畫報》、《震旦日報》。1912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次年定居北京。致力教育和著述。先后任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詳細] |
凌東石戲臺位于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凌東社區(qū)。石戲臺會城平安路城東小學對面,有一座歷經(jīng)400多年的古老戲樓,本地人沿習稱“石戲臺”。它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這座戲臺分前后臺兩部分,為單層伸出式的戲樓,這種結構形式較為常見。所謂伸出式是指戲臺前臺三面敞開,可三面觀戲,南方氣候溫高雨多,采用三面透空便于通風。戲臺通高7.5米,臺高1米,……[詳細] |
鎮(zhèn)山寶塔,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圭峰山玉臺寺前。建于元代。原在玉臺寺靈溪石橋側,清乾隆年間遷至牌坊旁,1996年再遷現(xiàn)址,加設臺基。塔東南向,用灰、紅兩色沉積巖打制建造,通高3.07米。石砌階基平面八角形,邊長0.32米,高0.42米。階基上施仰蓮須彌座。座上為為圓形柱狀塔肚,其四面各設有尖拱形佛龕,龕內刻有寶裝蓮花式佛座,座內供有一尊坐佛。塔肚上置平面八角形塔身,塔身上施平面“亞”字形寶蓋,……[詳細] |
隋唐新會龍興寺石塔位于新會市會城鎮(zhèn)馬山。該塔原在大云山麓龍興寺內,寺始建于隋,初名洪化寺,宋因山名“大云”,取“云從龍”之意,易名“龍興寺”。寺塔歷有修葺。清道光年間,寺毀塔存。民國18年(1929)年建中山公園,遷往西山,1998年再遷至馬山麓。石塔八角5級,實心,高4米。紅砂巖砌筑臺基,高1.32米。石基的西南面嵌一塊長0.75米,寬0.23米的碑石,上刻“望云”兩字,下刻“先君午齋,光緒間司……[詳細] |
金牛山華僑義冢位于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仁義村。在新會區(qū)會城紫華路東側的一個坡地上,有一處特殊的墓地坐落于此。沙灰色半圓形墓冢、以紅階磚作為墓碑、墓碑上甚至沒有墓主的真名……這里是金牛山華僑義冢,是目前江門現(xiàn)存義冢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自被發(fā)現(xiàn)以來一直被視為江門海外華僑落葉歸根、魂歸故里、愛國愛鄉(xiāng)的佐證。華僑義冢,即收埋無主華僑尸骸的墓地。華僑在國外去世后,僑居地的華僑社團撿拾其骸骨,運回中國家鄉(xiāng),由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