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遺址位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zhèn),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于重點保護區(qū)。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zhàn)國時改為長平。這里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fā)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里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傳說:相……[詳細] |
下川遺址下川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沁水縣城西70公里的下川鄉(xiāng)遺址主要分布于中條山東端的垣曲、沁水、陽城三縣毗連的縱橫二、三十公里的范圍內。文化遺存以下川盆地最為集中。盆地位于中條山主峰——歷山的東麓,南北向狹長約4.5公里,東西最寬處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巖和周圍山巒為寒武紀和奧陶紀灰?guī)r組成,盆地南端有一狹谷,坡度較大,水流由此泄出。下川地區(qū)地層保存較好,遺存最為豐富,故……[詳細] |
金峰寺金峰寺(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高平市城西南1公里的西山東麓亦名靈嚴院,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舊時為高平三大寺院之一,僧人眾多,這里風景優(yōu)雅,前臨丹河,東望大糧山,隔河相對,登高遠眺,整個高平市區(qū)盡在眼底。寺內院落重疊,樓閣相聯(lián),地址清幽。殿前碑碣、牌匾書撰皆出于當時名流之手。金峰寺曾毀于兵火,元時又進行大規(guī)模的重修。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四進院落。現存建筑有:山門、雷音殿、七佛殿、后殿、配殿、……[詳細] |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3年地址:晉城市沁水縣土沃鄉(xiāng)南陽村東1943年,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沁南鄉(xiāng)政府設于此地,在這里進行抗日活動,留下鄧小平、陳賡等老一輩革命家活動的足跡。2006年,晉城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布置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沁南鄉(xiāng)政府活動時期勞動生產、-以及抗日活動陳列展覽,辟為革命教育宣傳基地。舊址原為南陽大廟,為二進院落布局,……[詳細] |
屯城東岳廟屯城東岳廟(第二批省保)時代:金地址:陽城縣屯城村東的臥虎山腳下廟創(chuàng)建于金,明清時期均有修葺。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廟坐北朝南,為單進四合院落布局。廟內建筑現僅存中軸線上舞臺、正殿,兩側存垛殿、西廊房、鐘樓。正殿為金代遺構,余皆為明清時期所建。占地面積1932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瓦覆蓋。建于一須彌式長方形臺基之上,臺……[詳細] |
景忠橋(第二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山西晉城市城區(qū)東關東門外沙河上景忠橋又名永濟橋,俗稱東關橋、東大橋。晉城老城區(qū)古橋,從清朝澤州府時期至今,仍是山西晉城市東向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據清乾隆《澤州府志》載,橋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初建時為木構橋梁,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仿晉城西關景德橋大券拱式樣,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四十八年(1783年)又進行……[詳細] |
西四義普覺寺(第五批省保)時代:元至清地址:晉城市澤州縣巴公鎮(zhèn)西四義村西四義普覺寺,據寺內現存的清道光十四年(1834)碑文記載及實物佐證,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后經歷朝維修,終成今日之貌。該寺坐北朝南,兩進院落,東西長64.61米,南北寬36.36米,占地面積2204.87平方米,F存主要建筑及殿宇有四大天王殿(南殿)、三佛殿(中殿)、關圣殿(正殿)、藏經樓等,各神殿前后照映,相互貫通……[詳細] |
景德橋景德橋(第一批省保)時代:金地址:晉城市城區(qū)西關白水河上又稱西大橋。因其“通沁水、陽城之路”亦稱沁陽橋。據《重修沁陽橋堤碑》載,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新中國建立初期,橋身拱券崩塌,橋上欄板殘損無幾,1956年,國家撥款重新維修,增筑欄板,使橋恢復舊貌。景德橋是一座敞肩式單孔圓弧弓形石拱橋,橋長21.62米,橋面寬4.8米。主拱券由十五道等截面獨立圓……[詳細] |
高都東岳廟高都東岳廟(第二批省保)時代:金地址:澤州縣城東北21公里的高都村亦名東大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年—118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與乾隆五年重新整修。現存建筑為山門、東西廊廡、大齊殿、藏經閣及兩側垛殿等。其中大齊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明清重建。大齊殿內奉齊天大帝。殿前月臺上建卷棚頂抱廈一座,大齊殿面寬三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頂,前檐為一間敞廊,廊柱上刻有金大定年間布施題記。檐下斗栱四鋪作……[詳細] |
八里坪遺址八里坪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沁水縣城東35公里鄭莊鎮(zhèn)八里村東北臺地八里坪遺址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階梯狀。東接荒溝,西至晉禹公路,北靠圪聚溝,南臨沁河。東西長約1300平方米,南北寬約1200米,面積約15.6萬余平方米。從暴露地面的灰層、灰坑、石灰面、墓葬等跡像表明,內涵遺存比較豐富,因遺址靠山近水,交通方便,頂部平坦,適宜人類生活勞動,時間延續(xù)比較長。在遺址內發(fā)現三處規(guī)……[詳細] |
良戶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晉城市高平市園村鄉(xiāng)良戶村良戶村古建筑群位于高平市西部距縣城17公里原村鄉(xiāng)良戶村。東距原村鄉(xiāng)4公里,村落三面環(huán)山,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極具特色的古村落,真實地體現了明清時期丹河流域太行古村落農耕商賈的-場景,F存文物建筑眾多,有27處保存較好的傳統(tǒng)民居,2處廟宇。這些建筑大多數保持了明、清時期風格,歷史文脈清晰,傳統(tǒng)風格獨特。民居集中分布于良戶村的新村北側舊村……[詳細] |
石塔石塔(第二批省保)時代:唐地址:沁水縣城東70公里玉溪村東廟墻根塔創(chuàng)建于唐,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重修,平面方形,高五層,密檐式,青石塔身,通高6.29米。塔基砌筑三層,中層基座束腰部四周刻建塔緣起并施財人姓名。塔身高3.4米,通體收分,共有五層。塔一層較高,南向辟門,門二側雕守門力士,拱券上雕飛天坐佛、云彩等。塔室中刻釋迦佛、迦葉、阿難及二脅侍菩薩。自二層起塔身顯著低矮。各層四面均開尖拱龕……[詳細] |
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十二縱隊整軍地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6年地址:晉城市城區(qū)北石店鎮(zhèn)南石店村1946年10月,中原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堵,主動進行戰(zhàn)略轉移,軍區(qū)領導機關及一部分部隊,在李先念-司令員、鄭位三政委的率領下駐扎晉城,司令部設在南石店村。經過十個月左右的休整后,1947年7月下旬,突圍部隊被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十二縱隊,8月初,李先念-親率十二縱隊從晉城出發(fā),隨劉鄧大軍強渡……[詳細] |
上伏大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陽城縣潤城鎮(zhèn)上伏村上伏大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占地面積約231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66平方米。共有三廟、五院、十六殿組成。大廟北為民居,南為村中文化廣場,東西皆為民居。上伏大廟分別為成湯廟、夫子廟、關圣廟組成,平面呈“品”字形。成湯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下搭牽,通檐用三柱。四椽栿上施蜀柱承托……[詳細] |
上木亭大廟(第五批省保)時代:元至清地址:晉城市沁水縣龍港鎮(zhèn)木亭村上木亭自然村西南上木亭大廟位于沁水縣龍港鎮(zhèn)木亭村上木亭自然村西南。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占地面積1023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廟內存碑記載東西廊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清乾隆四十年(1775)、嘉慶十七年(1810)曾有修葺,1964年揭頂瓦維修,現存建筑正殿、獻殿為元代遺構,其余建筑為清代風格。中軸線上建戲臺、獻殿、正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