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禪林AA 洞山是中國佛教曹洞宗祖庭,天下舉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鮮利嚴等和尚在洞山長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鮮,F(xiàn)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萬之眾,良價大師(公元835年)創(chuàng)立的曹洞佛法,傳揚世界,良價于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禪師”法號,圓寂后敕建“慧覺寶塔”建于洞山后山。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tài)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景區(qū)原……[詳細] |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為銅鼓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般~鼓石”石刻,是我縣最聞名的石刻,我縣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聞名。據(jù)《義寧州志》載:“銅鼓石在武鄉(xiāng)二十四都,屹立數(shù)丈,形如銅鼓,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石中有聲,疑以為怪,揮劍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劍劈,縣諸石屹矗,森若列載,故因其勝而建官司馬!薄霸噭Α笔,明末隆慶年鄧子龍書,與“銅鼓石”同一石體,又名“試劍”,下則署“武橋”二字,為鄧子……[詳細] |
城隍廟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丞馮厚禮以紅巾劉仁舊居改建,座落在康樂街道龍河東岸集賢坊(今仿古街),永樂年間毀。正統(tǒng)10年(1445年)縣丞周濟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選修葺,弘治年間(1488~1505年)頹廢,知縣張文謀復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潤出資重建,前殿后寢,東西兩廊,中外二門,規(guī)制略如縣衙,教諭朱憲曾撰文褒美。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詳細] |
蕉坑鄉(xiāng)曲源村的“雷氏宗祠”便“隱居”于此,完好地保存280余年之久。宗祠為坊祠相連結構,面闊13.8米,進深32.8米,占地面積約453平方米,采用磚、石、木結構建成,略偏西南方向。前坊為磚石結構,八字門樓,三檐,高約8米,頂部為雕花彩繪磚瓦斗拱,樓式防雨頂。坊正中上部刻“恩榮”二字,中橫刻“物華天寶”四字,下橫刻“雙龍世家”四字牌額。坊門兩側為弧形八字門墻。坊背門上墻面繪水墨魁星點斗畫,高約1米……[詳細] |
崇文塔,位于宜豐南屏公園最東端耶溪之濱、綠秀山尾。此塔非佛教寺院之藏經(jīng)塔或貯舍利之塔,乃為崇文而建。明天啟六年(1626)創(chuàng)基,崇禎四年(1631)建第2層,十三年(1640)建第3層,清康熙元年(1662)建第4、5層,康熙五十六年(1717)方續(xù)建第6、7兩層,歷時91年始合尖。乾隆四十年(1775),改磚剎為瓷剎。崇文塔,嘉慶二年(1797)又改瓷剎為銅剎,光緒十九年(1893)重修。崇文塔……[詳細] |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豐城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西省豐城市城東南部30公里杜市茂溪獅子鄧家村前“落星橋”地,即鄧子龍世居故里,前有塔水通過。墓葬為磚石壘砌,水泥鋪蓋而成,高2.5米,長8米,寬6米,樹立有“愛國將軍鄧子龍”墓碑、大理石保護標志及青石刻說明牌,刻有鄧子龍將軍生平事跡簡介和保護范圍說明文字,并建立墓葬“四有”檔案。墓圍外面積劃定966平方米為保護范圍管理,1998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詳細] |
國字山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辦事處彭澤村委會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脈土崗上,贛江東岸的丘陵山地的西側邊緣地帶,在其正東約200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筑衛(wèi)城遺址,國字山墓群屬于筑衛(wèi)城遺址保護范圍之內。國字山墓群是因盜墓所發(fā)現(xiàn)的。2013年9月1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樟樹市博物館隨即組織人員對國字山一號墓進行了初步鉆探,可以初步判斷為一座大型古代墓葬,時代為春秋至戰(zhàn)國。為了對……[詳細] |
賈家古村,位于高安市南面25千米的新街鎮(zhèn)景賢村委會境內,始建于宋開寶元年(968年),總面積達8.5平方千米。賈家古村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典型江右古村贛派建筑群。古村分“關內”、“關外”。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廳、客廳、民居六大類,被譽為“現(xiàn)實中的榮國府”,有民宅500余棟,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余棟,保存完好且有堂號的119棟。賈家古村居住區(qū)分“關內”、“關外”兩部分,9處……[詳細] |
七星堆古墓群坐落在江西高安市城筠陽鎮(zhèn)東北隅,東起東方紅鄉(xiāng)鄒家村周圍,西至橋北新路東岸,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三次共發(fā)掘墓40余座,墳墓發(fā)現(xiàn)和征集的隨葬品累計達3000余件,文化含量極大。它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高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高安市城筠陽鎮(zhèn)東北隅,處地砂石累累,土丘連綿。新石器時代,七星堆,俗稱鵝卵山,是一群大型古墓葬群地。東起東方紅鄉(xiāng)鄒家村周圍,西至橋北新路東岸,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詳細] |
時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大塅鎮(zhèn)滸村村委時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磚木瓦結構,占地面積為2220平方米。磚木瓦面寬60米進深22米穿斗結構,斜坡面陰陽合瓦屋頂,地面用材地磚,前、中、后三進,四口天井,14開間,梁柱門窗系各種花鳥人物木雕圖案,整個建筑呈皇宮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崗巖石柱支撐,分義路、禮門、中大門,前殿瓊樓仙羅蓋,中殿高懸各朝皇賜褒典,兩根蟠龍石柱是由整塊……[詳細] |
古袁州治所宜春城作為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泉水美古井多。宜春之名就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著名的城西美泉之一的“七眼井”,實際是一口大井,下面水是相通的,井水是相通的,中間并列的三個眼兩側各有一根梁支起這七個井眼,上面留了七個井圈,F(xiàn)在的井口是疊在老井口上的,老井的邊沿幾處都可看到被繩子拉出的深深印痕。浮生翱《七眼井》游記:“井”這個漢字其實很有意思,周易有一井卦“……[詳細] |
永鎮(zhèn)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樹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鎮(zhèn)。贛水河畔。據(jù)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永泰團圖載:“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贛水暴漲沖決,遂成大江,因水勢直下,建永鎮(zhèn)塔以控下游”。當時村民建塔九層,為鎮(zhèn)水患命名為“永鎮(zhèn)塔”。系磚石結構。六邊形,共7層,從下而上逐層遞縮,高24米。清光緒十七年(1981)“辛卯風災”,刮去塔頂,注入江口。鄉(xiāng)民又捐資整修,由9級改為7級。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綠色……[詳細] |
唐懷海禪師從馬祖道一受業(yè),后居奉新百丈寺,傳授禪宗寺院共守的規(guī)則《叢林清規(guī)》,叫做禪門規(guī)式,世稱《百丈清規(guī)》,為禪宗寺院的僧職制度、儀式等作出規(guī)定。設置十務,分司各事;規(guī)定僧侶在修道的同時,必須參加農業(yè)生產(chǎn),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過農禪的生活。《百丈清規(guī)》至宋初就已失傳。以后各寺都有各自的清規(guī),內容不盡相同。到1338年,德輝禪師參照唐宋諸家清規(guī),依托百丈之名,撰成《敕修百丈清規(guī)》,即……[詳細] |
紅一軍團十七師指揮部舊址位于新界埠鎮(zhèn)桐山村陳氏祠堂。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祠堂正門口一側,矗立著一塊刻著“紅一軍團十七師指揮部舊址”的石碑。石碑背面幾行文字記載了一段歷史:“1930年8月,紅一軍團為支援攻打長沙,開展湘鄂贛邊區(qū)的革命斗爭局面,向萬載方向挺進。紅軍途經(jīng)上高,紅一軍團十七師指揮部駐扎在新界埠鎮(zhèn)桐山村宗祠,指揮了對上高縣城的進攻,并且在此擴充了紅軍數(shù)量。……[詳細] |
清標彤管石坊位于樟樹市區(qū)東南16公里處的店下鎮(zhèn)堆上村北側。該石坊是清咸豐四年(1854年)監(jiān)生黃地衡奉皇上圣旨為其母、儒生黃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為四柱三間式,高8.3米,寬8米,全是青石構成。由長方形墊石、方柱、夾桿石、上下額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組成。其南面,下有“族表節(jié)孝儒生黃士熟之妻李氏”;中間兩方柱上聯(lián),右有“雁志守深閨孤詣苦心堪微講德”,左有“龍恩頒下里清風亮節(jié)永著貞珉”;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