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文物古跡介紹

嘉州古城墻
  嘉州古城位置如《水經注》云“縣治青衣江會,襟帶二水矣”,即河口三角洲上。隋、唐繼承,其城當南達大佛壩,此時,文人多稱“江城”,如杜甫《寄岑嘉州》詩云:“愿逢顏色關塞遠,豈意出守江城居!笨芍,唐代古城臨江布局的特色十分明顯。古人云“瀆江(岷江)自東北來,順下不爭;而青衣、沫水西南來,如暴客挾萬馬而馳,沫為最甚”,即史不絕書的“沫水之害”。大渡河沙灣以下河道橫向變化顯著,主流不穩(wěn)定,河岸常有崩塌現象,而岷江由于河谷橫斷面的不對稱性,則以向東擺動為主。南宋以后,原來正對烏尤山的大渡河水北移,開始侵蝕嘉州古城墻。經元至明,城墻遭侵蝕日益嚴重,人們開始沿岷江、大渡河用竹籠卵石筑河堤以保護城墻。南宋畫家夏圭的《長江萬里圖》上,能清楚看到嘉州城的雄偉城墻。公元1173年,陸游攝知嘉州,有《出城至呂公亭按視修堤》詩云:“重阜護城高歷歷,千夫在野筑登登。寓公僅踵前人跡,伐石西山恨未能!碑敃r的護城堤并不是……[詳細]
棒托寺喇嘛塔
  棒托寺-塔及石經位于壤塘縣茸木達鄉(xiāng)東北1公里處的青山綠水間。表面上看它僅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小廟宇,可這里因古剎四周堆放著50萬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經而早已聞名遐邇。它以規(guī)模宏大的石刻佛經堆和巍峨壯觀的大佛塔群而著稱。為寧瑪派寺院,建于元代,現存明、清時期塔群及石經一處。塔群共39座,分別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及現代,塔內有明代以后的大量佛經故事壁畫,塔群分布于長46.5米、寬25米面積內。該塔群在歷史上與西藏降扎寺、甘孜色達寺塔群齊名,并稱藏區(qū)三大塔群。塔群中部有保存完好的明清藏文石經,氣勢雄偉,巍巍壯觀。其規(guī)模在全國藏區(qū)亦屬罕見。石經用不規(guī)則片石兩面鐫刻,總數50萬余片,堆放于長46米、寬16米、高9.2米范圍內,并按-順序整齊疊放。其中明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刻的《嘎木絨》經置于中部,歷時8年。由寺中僧人……[詳細]
343、白流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流寺
  白流寺,位于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洋溪鎮(zhèn)涪江河畔的玉川山上,與蓬溪縣天福鎮(zhèn)接壤,距縣城約18公里。為遂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據當地村民及原寺金學煥言傳,白流寺原名廣福寺,為唐代勤安和尚所建,后遷至玉川山頂,更名為金禪寺。據清光緒10年《射洪縣志》記載,明天順4年(1460年)重建白流寺。明正德9年(1514年),寶靈農民起義軍蘭達順進入射洪,大部分廟宇在戰(zhàn)亂中被燒毀。1460年,白流寺達到鼎盛時期,占地約20畝,殿宇分四進;入大門的第一進為伽蘭、五瘟殿;沿此而進,相繼為觀音殿、大雄殿、玉皇殿;玉皇殿兩側分別為太陽樓和月亮樓;西北兩廂為文昌、六祖、三仙、斗母等偏小殿宇;北側整齊地排著兩進近20間平房和大小客堂;南側有石砌浮雕俑壁及內-墻。清乾隆4年(1739年)又復建白流寺。又后蘇伊和尚再盡其力,建成現在的白流寺。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和動蕩以及各種變故,至解放初期,白流寺僅存兩個殿堂。1984年,釋通林(……[詳細]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渡口遺址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渡口遺址(蒼溪縣)紅軍渡——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遺址。紅軍渡原名塔山灣渡口,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紅軍渡位于縣城東3公里處的塔山灣,國道212線從渡口之上貫穿而過。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臨下,后山低緩,葉茂林深。渡口在兩山之間的峽谷口,森林茂密、灘頭平坦、江面狹窄、水流緩慢、對面地勢開闊,利于戰(zhàn)前隱蔽和渡江登陸。1935年3月28日,為了迅速貫徹黨中央“渡江西進”的戰(zhàn)略方針,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以及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親臨前線,觀察敵情,尋找渡口,選定此處為強渡嘉陵江主渡口。解放后,為紀念紅軍渡江勝利,將渡口取名“紅軍渡”并勒石以志。1980年7月7日,四川省政府公布“紅軍渡”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0月,徐向前元帥題“紅軍渡”3字。1987年一座高9米,長13.1米的紅軍渡江冷鍛銅塑群像在這里落成。劃定了2000平方米的文物保……[詳細]
345、潼川古城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潼川古城墻
  走進三臺潼川鎮(zhèn)下南街,一路上都是老式的民居,各色古舊門店盡顯古樸之風。老遠,潼川古城墻南門城樓就進入視線。作為三臺縣文化遺產(文物)災后重建項目,經過災后重建維修的三臺古城墻和南門城樓恢復了本來面目。早在2007年7月,本報記者曾隨綿陽市文物局工作人員到這里采訪,當時城墻和城樓周邊到處都是電桿、線纜,城墻部分地段上修建了民房,還有成排的排污洞,F在,這些已經不見了蹤影;疑皫r條石筑砌的城墻與墻頭上成排的箭垛,顯露出了曾經久遠的歷史與滄桑。譙樓飛檐挑角,紅屋青瓦,紅木立柱,雕花門窗,重現昔日的雄偉氣勢。在潼川鎮(zhèn)東街盡頭的東城門,曾經侵占城墻的民居、臨時建筑沒有了,城門邊上狹窄的街道也寬闊了許多,城門兩側建起了小廣場,并栽植了景觀樹,成為休閑場所。城樓之下,城墻之下,是歷史與現實的穿越。經城墻內側一個臺階登上城樓,眺望城外,一股歷史與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四川惟一的明清石頭城三臺潼川古城墻距今……[詳細]
西充大悲寺
  大悲寺位于四川省西充縣西碾鄉(xiāng)大悲寺村,距西充縣城35公里,距西碾鄉(xiāng)1.5公里,與南部碾埡鄉(xiāng)相比鄰,為西充縣北陲古剎。據寺中殘碑考察,始建唐昭宗天復年間(約902年),輝煌于宋高宗紹興年間(約1140年),后代有興衰,屢毀屢建,歷代地圖上皆標有大悲寺名稱。大悲寺內塑有一尊高大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故稱大悲寺,我國百姓最崇敬觀音,香火旺盛。明末兵荒馬亂,千年古剎及滿堂佛像,化灰燼,毀于一旦。清朝康熙十一年(1671年),重建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天王殿及鐘鼓二樓,客寮飯?zhí)眉澳肽シ康鹊钐。?guī)模龐大,氣勢恢宏,有廟田80余畝,僧侶十余人。歷代名僧輩出,高僧云集,該寺方丈釋真清,曾三次徒步至南海朝圣,兼任成都文殊院后堂。95歲圓寂于大悲寺,火化全身,骨灰盛裝在一個瓷花罈內,上刻“清傳臨濟正宗第七代示寂滿頤考老和尚之金罈”二十字,埋于七級靈塔之靈塔之內。嘉慶年間(約1797年)……[詳細]
紫蕓坪植茗靈園記巖刻
  紫蕓坪植茗靈園記巖刻(萬源縣)《紫云坪植茗靈園記》摩巖石刻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好、記載種茶活動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資料,極為罕見,彌足珍貴。對于我國茶史的研究極具重要的史料價值。其原文拓片已收藏于中國茶葉博物館。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紫云坪植茗靈園記》摩巖石刻于北宋大觀三年(1109),位于萬源市石窩鄉(xiāng)古社坪村西北1公里以外的蘇家?guī)r石壁上,下沿距地面3.75米,石刻幅長2.36米,寬0.84米,共18行203字,自右至左豎行排列,標題為隸書,正文為楷書,陰刻。字徑0.05米至0.08米,字距0.03米,行距0.07米。全文是:紫云平植茗靈園記 竊以豐登勝概,埡洼號古社之平。從始開荒,昔曰大黃舍宅。時在元符二載,月應夾鐘,當萬卉萌芽之盛,陽和煦氣已臨。前代府君王雅與令男王敏,得建溪綠茗,于此種植,可復一紀,仍喜靈根轉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計,示后世……[詳細]
永利川廠舊址
  永利川廠舊址位于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qū)橋溝鎮(zhèn)四川東風電機廠有限公司內,建筑占地面積約12419平方米。永利川廠前身永利塘沽堿廠,1917年由著名愛國實業(yè)家、被毛澤東譽為中國近代四大工業(yè)先驅之一的范旭東先生,著名科學家、“侯氏制堿法”發(fā)明者侯德榜博士所創(chuàng)。該廠“紅三角”牌純堿被譽為“中國工業(yè)進步的象征”,曾在1926年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和1930年比利時工商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而蜚聲海內外。1937年“七七”事變后,天津塘沽遭日軍劫占。范旭東、侯德榜拒絕與敵合作,輾轉入川重建化工基地,并將川廠取名“新塘沽”,廠區(qū)道路以沿海省市命名,以繼承永利在塘沽的事業(yè),永銘國恥?箲(zhàn)時期,永利人以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歷盡艱辛,堅持制堿生產,支持全國抗戰(zhàn)和大后方工業(yè)民用,并在這里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侯氏制堿法”。永利川廠舊址包括:(1)范旭東先生親筆手書的“新塘沽”石刻。(2)總面積8000平方米造型別致……[詳細]
木門會議舊址
  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粉碎了敵人的“三路圍攻”后,根據地面積擴大,紅軍與地方武裝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為了加強紅軍和根據地建設,川陜革0據地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陳昌浩、-、王樹聲等100余人在木門寺召開了著名的木門軍事會議,史稱“木門軍事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反“三路圍攻”的作戰(zhàn)經驗,檢查了紅軍中的“肅反”問題,決定停止軍隊內部的“肅反”,強調了全黨團結的重要性,做出了將紅軍四個師擴充為四個軍的決定,對紅軍大部隊進行擴編和整訓,紅軍由入川時的16000人發(fā)展到40000多人,建立了23個縣市蘇維埃,川陜革0據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qū),木門會議是紅四方面軍入川以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堪稱川陜蘇區(qū)的“遵義會議”。“木門軍事會議會址”位于旺蒼縣木門鎮(zhèn)南面半山腰的木門寺,距縣城38公里。木門寺古名老顴寺,建于南梁,隋毀,唐代重修,四周大樹參天、翠竹蔥蘢、青幽深邃,青龍寨雄踞其后,金魚河蜿蜒于下……[詳細]
蓬溪金仙寺大殿
  2008年7月,遂寧市文物普查隊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于四川遂寧市蓬溪縣赤城鎮(zhèn)周家店村發(fā)現一座元代建筑金仙寺,現僅存大殿.建筑特色鮮明,保存的題記數量較多,包含的信息較為豐富。從題記判斷,該寺應建造于元泰定四年(1327).是四川省現在僅存的元代十大古建筑之一,是遂寧市境內首次確定的元代現有建筑。與川內其它元代建筑相比,金仙寺顯示出諸多川內元素的共性,也顯示出其因時因地的建筑特色。據《蓬溪縣志》記載:“蓬溪縣城北二十里,有古寺名金仙者,故大伽南也!薄敖鹣伤略诔潜倍,有飛輪八角亭,高三尋,周八十圍。為層二,上層列諸佛像,下為蓮臺,內設香龕,其外有臺有柱,可環(huán)倚二十余人,令健者推之,機發(fā)則左旋右磨,鄉(xiāng)人甚以為奇。相傳元天歷二年僧德性所捐制,歷四載始就者也!苯鹣伤麓蟮钤骈熑g,進三間,然橫縱有殊,蓋地形所限,不得已而為之。有臺基,高五尺,垂帶踏道八級。單檐歇山頂,青瓦素屋面,正脊原有……[詳細]
351、李業(yè)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業(yè)闕
  縣城南郊2公里之李業(yè)闕,為墓闕。清咸豐《重修梓潼縣志》載:“漢議郎李巨游(李業(yè)字巨游)墓,舊傳在石馬壩”!逗鬂h書·獨行傳》及《華陽國志·梓潼士女》記載,李業(yè)字巨游,梓潼人,少有志操,隨博士許晃習魯詩,西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經太守舉薦,任官為“郎”。孺子劉嬰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奪皇位,李業(yè)恨之,即托病去官,回歸故里閉門不出。廣漢郡(郡治梓潼)太守劉咸,幕李業(yè)名,強召之,業(yè)乃帶病前往,被舉為“方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孫述據蜀,建“大成國”。聞李業(yè)賢名,征業(yè)為博士。業(yè)托疾不從。大成國龍興七年(公元31年),公孫述惱恨李業(yè)不聽召喚,即派遣大鴻臚尹融持毒酒到梓潼,并對尹融說:“若起,則受公侯之位。不起,賜之以藥”尹融持毒酒到達梓潼后,對李業(yè)說:“方今天下分崩,敦知是非,而以區(qū)區(qū)之身,試于不則之淵乎!朝廷貪慕名德,曠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時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為子孫……[詳細]
352、岳池白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池白塔
  岳池白塔,又名文明塔。于清朝嘉慶25年(公元1820年)開始修建,歷時6年,至道光5年(公元1825年)竣工。白塔位于縣城南郊靈溪河與岳池水匯合處。塔高30余米,共9層,形呈密檐式6棱椎體。塔底為須彌座,青石砌成,周長42米,高2.5米,六角刻有暴牙裂眥的夔首。邊緣有石欄合圍,形成環(huán)形走廊。第一層,石門面對鳳山。門柱上對聯云:“珠龕夜貯靈溪月,香界晴開亮壩春!敝赂饔幸粋半跪狀金剛力士,一手叉腰一手托柱,怒目突睛,酷似真人。門楣上鐫有二龍戲珠浮雕,龍身宛轉騰越,云彩護體,極為生動。門內有一米見方的石室,室內三面壁上刻有《新建文明塔記》。左邊有一道螺旋式石梯,繞行至頂。每環(huán)行一周為一層。層層辟有石門和神龕,龕內有神像。最上一層為一木雕金的魁星點斗神像。六角塔頂有脊,脊端吊有鋼鈴。頂端用光滑合金盔鑄成,呈圓椎形。建造材料除第一層用青石砌成外,第二層以上為青磚。層檐皆砌有花邊。塔身用石灰涂抹,……[詳細]
丹巴古碉群
  古碉是嘉絨地區(qū)藏民族先民們的建筑杰作,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丹巴縣有“千碉之國”的美譽,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兩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處聳立著無數的古碉建筑。據資料介紹;鼎盛期的丹巴碉樓不下3000座,一個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試想當初在深切河谷兩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氣勢是何等的壯觀!據不完全統(tǒng)計,如今縣境內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項、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頂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鄉(xiāng)散存32座,F存古調最早修建于唐代,最遲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時。古碉具有千百年的歷史,歷經戰(zhàn)爭和風雨的剝蝕、地震的考驗,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倚,卻不倒塌,有的甚至彎曲如弓,自成奇景,其建筑藝術堪稱精湛絕妙,令人嘆為觀止。古碉為片(亂)石夾泥砌成,棱角筆直,墻面光滑,下寬上窄,面隨高度增加而內收。古碉一般高20余米,最高達50m,內建樓層十余層至二十余層,每層可容納10余人,每座碉容……[詳細]
宜賓流杯池石刻
  宜賓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橫亙之際。山下,一巨石中開,形成天然峽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緩緩流出,繞谷底沒入石中,為一天然奇觀。公元1098年,大詩人黃庭堅,因獲罪朝廷被貶為培州別架,安置在今天重慶市的黔江地區(qū)。黃庭堅到宜賓后常到天柱山下游樂,留連這里的山水泉林,便仿王羲之蘭亭故事,在怪石峽中鑿石造勢,引泉水以通,又在石上刻“曲水流觴”四個大字。尋常便邀約宜賓文化名士一同到此流杯賦詩!傲鞅亍钡拈_鑿,為宜賓增添了一大文化遺跡。自宋以來,后人為紀念黃庭堅,相繼在流杯池周圍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樓”、“山谷祠”、“吊黃樓”等建筑。涪翁樓是昔曰黃庭堅讀書會友、揮毫潑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于后世。后人以黃庭堅別號“涪翁”命名為.“涪翁樓”樓前匾額“涪翁摟”三字為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周建人所書。登樓憑欄,西可觀荷塘秀色,東可攬流杯池勝景。園林小景“山谷小憩……[詳細]
東源井古鹽場
  東源井座落在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qū)扇子壩大塘山,屬于自流井氣田西端,是自貢至今還在生產天然氣和鹵水的古井之一,由于其產量大,延續(xù)時間長,歷來受到人們青睞。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曾到東源井視察工作。許多國際友人和專家在參觀考察該井后,無不發(fā)出驚嘆和贊譽之聲。該井早在清咸豐年間便開始創(chuàng)辦,當時僅下好石圈子就停擱,直到1889年又由多股鹽商合伙集資復淘加深。于1935年最終建成。在鉆井過程中,一邊鉆井,一邊生產,前前后后,斷斷續(xù)續(xù)歷時長達46年之久。完鉆井深935.88米(現井深948.22米),鉆至三迭系雷口坡組產氣層,獲得了大量的天然氣。該井自1892年開始逐步投產以來,至今已有120年的生產歷史,累計產氣5億多立方米。該井現仍采用我國獨創(chuàng)的體現了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低壓天然氣康盆采氣技術生產,日產天然氣2.7萬立方米,一直保持著高產、穩(wěn)產的記錄,名列自貢鹽場氣井井群之冠。是古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