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吳中區(qū)旅游

吳中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王韜紀念館
王韜紀念館
  王韜紀念館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號,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風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東朝西,共分王韜生平事跡陳列室、王韜故居和韜園三部分。門樓上 書有錢君匋先生題寫的館名,宅中為面闊三間的鴛鴦廳,上懸匾額“蘅花館”,大廳正中豎有高大的木雕屏風,屏風前置有王韜半身銅像,廳柱上分別鐫刻著王韜自撰的對聯:“短衣匹馬隨李廣,紙閣蘆簾對孟光!边有當年康有為題贈給王韜的對聯:“結想在霄漢,即事高華嵩。”最后是一個小花園,名為弢園。每當談及改良,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康梁”。而早于“康梁”力主變法自強的王韜,則鮮為人知。其實,王韜的思想、主張在當時是頗有影響的,他曾提出“富強即治國之本”,提倡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要求發(fā)展工商業(yè)和新式交通事業(yè),主張改革封建的科舉考試制度、學校制度,為戊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只不過當局“用其言而仍棄其人”而已。王韜(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義政論家……[詳細]
2、陸巷古村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巷古村
  位于蘇州后山太湖邊的陸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體中質量最高、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陸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其門人唐伯虎稱他為“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母親姓陸,其村因此得名。該古村位于山塢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東有寒谷山、西有箭壺,今稱鞏俐島,同太湖西山遙遙相望、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村內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積達上萬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條直通湖畔的巷弄。走進長長的巷子,幽幽的長弄,仿佛走進悠悠的歷史長廊。順著王鍳故居往后山走是滿山遍野的桔林,這里就是《桔子紅了》的拍攝地。古村建筑順應地形,隨高就低,交錯穿插,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民宅外觀簡潔而造型精巧,廳堂色調雅素明凈,門樓磚雕精美,窗戶梁架等彩畫秀美,雕刻細膩,具有鮮明的明清建筑風格。陸巷民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縱軸線為準繩,自外而內次第安排照墻、門廳、轎廳、大……[詳細]
甪直保圣寺
  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古物館里的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范圍幾達半個鎮(zhèn)。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存建筑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現在的保圣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但見天王殿氣宇軒昂,單檐歇山式屋頂,戧角起翹采用立腳飛檐式,顯示江南佛殿式風格。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點的昂嘴斗拱結構。據古建長專家陳從周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來的。梁式為前后三步梁,上加駝峰。柱礎為覆盆式石礎,刻有“壓地隱出神童牡丹花”圖案,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遺物。殿內原有高……[詳細]
雕花大樓(春在樓)
  東山雕花樓(春在樓)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紫金路58號。雕花樓,是這座宅院的俗稱,它的正名為“春在樓”,因宅院座西向東,大門朝東開設,故取“向陽門第春常在”之意而命名。宅院面積5500多平方米,有照壁、門樓、前樓、后樓、附房等建筑組成,并呈縱軸線對稱布列。前、后樓之間,有廂房和回廊聯結,成走馬樓形式。主樓三層,設計者充分考慮到天井和主樓的采光與通風,三樓收身兩檁而呈“假三樓形式”,顯得尤為科學。主樓設有中式和西式客廳。中式客廳采用傳統風格,有鶴頸椽卷棚軒頂,立屏風,配紅木條幾及靠椅。西式客廳梟混線泥幔頂,鑲紅、橙、黃、綠、藍五色玻璃隔扇,門窗均按西洋做法,廳內設沙發(fā)茶幾。以便樓主按不同身份、不同習慣和要求,在不同的氛圍中接待不同的來客。這樣的配置,不僅體現了樓主的特殊身份,也使建筑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特征。樓北用建筑留下的隙地,規(guī)劃建成的花園,小而精致,有亭、有橋,有假山、有水池……[詳細]
軒轅宮正殿
  軒轅宮正殿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楊灣蕢家山麓。軒轅宮始建于唐,原有山門、碧霞元君祠、城隍廟、正殿、火神殿等建筑,現僅存氣勢雄偉的軒轅宮正殿和城隍廟。正殿曾作較大規(guī)模修繕,殿中安放花崗石軒轅黃帝像。殿前城隍廟今改為碑刻陳列室,存有明清時代珍貴石刻,陳列室中的陰亭制成于明正德年間,80年代在東山陸巷出土,系一仿木結構石筑,高3.58米,直徑2.5米,六角形。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石刻,中間為藏尸骨之所。陰亭第一面刻有“葉時敬妻周氏之墓”,它是明代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彌足珍貴。殿朝向西面太湖,面闊三間,進深九檁,高10多米,單檐歇山頂,翼角翹起,出檐深遠。角柱升起,有側腳,楠木梁柱,形態(tài)自然而少斧削。柱枋斗拱前用真昂,后用上、下兩層斜撐,尚存唐宋遺風。當心間辟殿門,兩邊設歡門式木柵窗,F存正殿建筑為元至正四年(1344年)重建,大殿坐東朝西,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灰筒板瓦,飛檐起翹,……[詳細]
太湖西山石公寺
  石公寺,原名石公庵,位于蘇州金庭鎮(zhèn)西山島上,是太湖第一勝跡石公山景區(qū)的一顆璀璨明珠。石公寺始建于何時,尚無詳細資料可考,但是按照現存資料推算,至少在明代之前。明代著名孝子姚希孟(萬歷四十七年成進士,為南都掌院,著有《清閟全書》、《文毅集》。)曾有《石公山記》中記載“行數百武,至石公庵。庵面南,湖涌湍迅,洑在階墀外,湖之曠而近,諸剎所不及。”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也曾前往石公寺。1814年,龔自珍留下名人尺牘續(xù)集卷九:“余以戊寅歲來游洞庭兩山,有紀游詩一卷。庚辰春又游,補前游所未至,得詩不盈卷也。茲錄四章,望舟中雅鑒。廉峰先生大壇坫是正,同歲生龔自珍敬狀上!毙『喓蟾皆娫疲骸爸鄣轿魃桨,尋幽迤邐斜,居然六七里,無境不煙霞,遂發(fā)石公寺,言過神女家,云和風靜里,已度萬梅花!。石公寺期間,因為種種原因,曾為寺,也為庵。為此,還留下了浮玉北堂,是昔日石公寺專門接待女賓之地。至今仍然留下李鐸名……[詳細]
吳中北寺塔
  北寺塔位于北塔公園,是中國樓閣式佛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始建于三國,相傳是孫權為報母恩所建,因而得名報恩寺塔。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層,雄冠江南。登高可俯瞰全城風光。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東的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現存殿宇為明萬歷時重建,是蘇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為重檐歇山造,面闊五楹,進深五間,內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為抹角石柱,內柱用楠木。觀音殿南建有一長廊,陳列著目前國內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長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見的元代石雕“張士誠紀功碑”。塔北有古銅佛殿、藏經閣。古銅佛殿曾供銅鑄三世佛,單檐硬山造,觀音兜山墻,梁架、脊飾具有徽州建筑風格。藏經閣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原額梵香堂。塔東北有園,山石峭拔,水池縈回,亭榭廊橋各得其所,名為梅圃。至于塔南臨街的四石柱三間五樓木牌坊……[詳細]
8、蘇州啟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啟園
  啟園的園址原名葉家浜,是太湖邊種稻養(yǎng)魚的十余畝洼地。本世紀三十年代,東山人席啟蓀買進這塊地,在臨湖一邊挖土,擴展到40余畝,耗資十萬(當時幣值),歷時3年建成這座私家園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園。建園時,由著名畫家蔡銑、范少云、朱竹云等參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隱園•靜觀樓”的意境進行設計,“臨三萬六千頃波濤,歷七十二峰之蒼翠”,寓意深邃盡得湖山之勝。園內主體建筑“鏡湖廳”是位于山水層林之間的四面廳,為二層建筑,端莊雅致。廳的四面空曠,東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筍”,鋪地用小石砌成圖案,其間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紅楓、臘梅、鐵牙松,清幽悅目。特別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園中復廊的隔壁辟圖案各異的漏窗,隱約可見被隔斷的園景,給人以遐想和游之不盡之感。復廊盡端及兩側綴以亭臺,愈臻古樸雅逸。環(huán)繞大半個“鏡湖廳”的寬廣水池名“轉湖”,池周以湖石砌成高低參差的駁岸,其上擬態(tài)假山小巧,不以奇……[詳細]
光福香雪海景區(qū)
  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光福早在西漢初葉就開創(chuàng)了種梅歷史。明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寫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其時,一年一度的鄧尉探梅,早已成為蘇滬一帶的習俗。原《光福志》載:“所謂二十四香花信風,唯梅信第一,帷時四方名流騷客,或尋勝,或探梅,舟車往來,絡繹而至,極一春之盛!编囄咎矫纷詈锰帲^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光福鎮(zhèn)西南的馬駕山(亦名吾家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蘇巡撫宋犖,登馬駕山賞梅,有感于“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的意境,遂提名“香雪!,并題詞鐫刻在馬駕山的石崖上,香雪海隨之便名揚天下。1960年3月17日,香雪海被列為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石刻、亭、館)。香雪海景區(qū)有聞梅館、梅花亭、乾隆御詩碑等景點!奥劽佛^”位于馬駕山腰,館內一對盤龍抱柱,抱柱上為乾隆御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柱聯。順“聞梅館”旁的山徑漫步往上登……[詳細]
紫金庵羅漢塑像
  紫金庵羅漢塑像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在洞庭東山西卯塢內。始創(chuàng)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雖僅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間雕塑名-潮夫婦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羅漢像而聲名遠揚。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蓮座上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迦葉和阿難侍立兩旁;海島觀音壁立“三世佛”后;而各現妙相的十六羅漢分列于大殿兩側的佛龕內。紫金庵羅漢塑像造型十分準確,形體比例適度,姿態(tài)生動,容貌各異。有的在凝想,有的在假寐,有的在訕笑,有的在愁思,各種姿態(tài)雕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長眉”羅漢慈顏善目,滿臉福相;“評酒”羅漢遍嘗杜康,一副醉態(tài);“伏虎”羅漢雖老態(tài)龍鐘,然而卻法力無邊,只用手向老虎一招,那斑爛猛虎,竟如溫柔小貓馴服在他的腳下0袍角;而“抱膝”羅漢則傲氣橫溢,認為降伏一虎,只不過雕蟲小技。右壁那3尊羅漢目光不約而同地注視柱頭的蛟龍,只見“降龍”羅漢大眼圓睜,嘴唇緊閉,雙腳脫鞋,放在座上,右手手掌……[詳細]
蘇州石公山
  石公山位于蘇州太湖西山島東南端,隸屬于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因昔日在山下傍水處有兩塊奇石,形如一對老翁和老嫗,稱為石公、石婆,故而名為石公山。石公山不高,以石為奇;三面臨水,一面背倚叢嶺,滿山翠柏濃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山上亭臺樓閣,高低錯落,軒樹橋廊,疏密有致,有歸云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每年的農歷九月十三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等景觀,湖光山色舉目入畫,當年著名的海澄法師曾在此居住長達10年。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勝數十,石公最著!边@是對我們石公美景的真實寫照和形象概括。石公山在歷史上即為著名的游覽勝地,自春秋以來,游人云集,名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唐代的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彌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啟、王鰲、唐寅,清代的俞樾,近代的李根源,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等人,均曾來此訪古尋幽,飽覽湖……[詳細]
草鞋山遺址
  草鞋山遺址,位于蘇州城東15公里吳縣唯亭鎮(zhèn)東北2公里陵南村北、陽澄湖南岸650米處。地面有兩座緊鄰的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0.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1973年鉆探初步查明,遺址中心區(qū)域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70米,面積4.4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土墩面積的3倍。遺址為1956年的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文物普查時發(fā)現,1972~1973年南京博物院兩次發(fā)掘,總共發(fā)掘面積105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跡,11個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陶、石、骨、玉等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共1100多件。遺址的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可分為10個文化層,從地層迭壓關系可以看出文化層的先后次序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直到進入春秋時代的吳越文化。這一地層關系,對于確定太湖地區(qū)史前文化的發(fā)展序列,為研究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標尺,具有典型意義。馬家浜文……[詳細]
東山紹德堂
  蘇州東山新義村紹德堂,是葉姓購置的宅第。宅主軸上尚有院門,大廳,住樓三進建筑物。原還有門屋、茶廳、花園等建筑。各進都用院墻封圍,中置院門貫通。院內兩側置有廂房(耳房),邊側另有備弄,為日常進出的交通道,惜今已廢圮,僅留存殘址。但僅從現存三座建筑也足以說明其規(guī)模。第宅布局嚴整,屋面坡度緩和,結構古樸,為明構無疑。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院門(即二門)位于大廳正南,磚木門坊,闊4.27米,進深3米,柱間下置高門臼。柱前有門枕石,刻花版抱鼓形,中雕兩獅,刀法剛勁,造型生動。柱頂擱木枋承重拱,柱前后用縷雕木斜撐,支托兩坡屋頂成牌坊形式。中楹為一幅雙獅嬉球,雕得鏤空剔透,反面施連楹,并列四幅花鳥圖案,中間刻“!弊郑此^“出門有!,人稱此為“福壽墻門”。上方匾額一塊,左右伴以木景兩方,內刻“松竹梅三友”圖案,上檻刻“鯉魚跳龍門”。木景橫勒。上承平板方,斗拱不出昂,排科一斗六升,當心間……[詳細]
萬佛石塔
  萬佛石塔,原名禪師塔,座落在吳縣市鎮(zhèn)湖西華裝飾的西涇村(西京村)。它面對太湖,隔湖與光福窯上山相望。堅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無比的化身,為了消災鎮(zhèn)邪,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始建該塔,作為鎮(zhèn)湖之物。    在明朝成化年間,高僧昕乚將塔進行了洗刷整修。由重建至今,已經歷了692年的風風雨雨了。    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它既不同于漢族傳統的樓閣式寶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傳入我國的-塔(瓶型塔),可謂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塔原座落在江南名剎秀峰附近,座北朝南,通高11.2米,分臺基、塔身、塔剎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門,門高2.1米,闊0.72米,正面額上刻有“古塔重興”四個大字,東西兩面均刻有“阿彌陀佛”四字。塔門兩側鐫有楹聯一副,上聯是“造塔功德愿眾生”,下聯為“發(fā)菩提心同成佛道”。塔室似……[詳細]
木瀆沈壽故居
  沈壽故居位于木瀆鎮(zhèn)山塘街中段,沈壽是清末有名的“刺繡皇后”,曾在木瀆山塘街外婆家度過她的童年生活,并在那里跟著胞姐沈鶴一穿針度線,學習刺繡,開始她的藝術生涯。沈壽故居原本是明代李氏小隱園。乾隆初年,由弘飲山房主人徐士元購得,并進行擴建改造,遂成前宅后園布局。到了清末,徐家日漸衰落,又將東園賣給了陳家。陳家有個外甥女沈云芝,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刺繡皇后”沈壽。木瀆鎮(zhèn)利用修復后的弘飲山房東園辦起了“沈壽紀念館”,既增加了山塘街的旅游項目,也是對蘇州傳統刺繡技藝的發(fā)揚光大。沈壽故居大門與弘飲山房比肩而立,門頭掛有一塊由華人德先生題寫的“沈壽故居”匾額。走進故居沈壽紀念館,大廳正中立有一尊沈壽的漢白玉半身像,但見但眉清目秀,溫文爾雅,胸前別著圓形勛章。身后屏風上掛著一塊“懿旨嘉獎”橫匾,上有題跋:欽賜四品商勛浙江舉人余兆熊興辦實業(yè),以資嘉獎。余兆熊,名覺,沈壽的丈夫?梢娫诜饨ㄉ鐣,女人有最大的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