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41、廣福村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福村遺址
  廣福村遺址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桃源鎮(zhèn)西南約3公里。遺址現(xiàn)存面積28000平方米,于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94年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和吳江市文物陳列室進行了考古調(diào)查。1996年配合廣福村基建,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和吳江市文物陳列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遺址主要文化遺存為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多年。在已發(fā)掘的160平方米面積中,發(fā)現(xiàn)墓葬20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56件,以及鹿、麋、豬、牛、狗、龜?shù)葎游锏拇罅窟z骸。為研究當時的喪葬與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廣福村遺址出土器物陶器居多,主要是鼎、豆,另有少量盆、缽、杯、網(wǎng)墜等。同期出土的還有石器:斧、錛、刀、紡輪,骨器:錐針,以及玉器:玦等。大量出土的動物遺骸印證了遺址地層的孢粉分析,當時自然環(huán)境濕熱的中亞熱帶氣候,平均氣溫可能比目前高2C左右;地形以沼澤平原為主,地面覆蓋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以及沼澤植被。大量動物遺骸的積存……[詳細]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位于中國東部江蘇省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22號,是一處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的古塔及大殿建筑遺址。羅漢院雙塔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兩座塔的規(guī)模和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均為八角形0式磚結(jié)構(gòu)塔,塔身通高33.3米,共7層,底層每邊寬5.5米。塔身各層僅四面辟門,其余四面則隱刻出直欞窗,門窗之上有闌額及斗拱支撐塔檐。塔檐以磚疊澀挑出,弧度較大,共六層,至角起翹,表現(xiàn)出明顯的江南建筑風格。塔室平面除第二層為八角形外,其余6層均為四方形。各層之間順次按45度角相互重疊轉(zhuǎn)換,從下向上仍構(gòu)成八角形的形式。塔剎為鐵制,約占塔高的1/4,這在中國古塔中是極為罕見的。正殿遺址位于雙塔以北21米處,平面呈正方形,面闊與進深均為3間,總面積約18.4平方米。大殿四周現(xiàn)存有石柱16根,高約4米,包括雕花圓柱、瓜棱柱、八角柱三種造型。此外,遺址內(nèi)還保存有覆盆形石柱礎30個。其中前檐……[詳細]
143、靈巖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巖塔
  導 游 位于蘇州城西南約15公里處的靈巖山靈巖寺中。也叫永祚塔,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為木構(gòu)磚塔。兩宋期間重修,明代后期被雷電所毀,現(xiàn)存磚塔為清乾隆十五年(750年)所建! 介 紹 塔平面呈八角形,7級,實心塔,塔壁有多處宋代銘文磚。每層四面辟門,逐層交錯,形式與市內(nèi)的雙塔相同。交 通 可以在吳縣汽車站乘坐開往西山、胥口、光福的中巴,還可以乘公交車直達,蘇州市區(qū)——靈巖山公交線路: 游4:火車站--靈巖山 票價 2元(空調(diào)車3元) 69路:(原91路)石公山風景區(qū)--靈巖山 票價 3元 315路:石路 --靈巖山 票價 2元 63路:吳中南站\汽車南站--靈巖山 票價 5元 64路:汽車北站\火車站--靈巖山 票價 5元 65路:人民橋--靈巖山 票價 4元 43路:吳中南站\汽車南站--靈巖山 靈巖山 票價 5元 58路:吳中南站--靈巖山 票價 4元 62……[詳細]
蘇州開元寺無梁殿
  位于盤門內(nèi)東大街11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吳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護管理。開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孫權(quán)為乳母陳氏所建。隋開皇九年(589年)吳縣令孫寬廢寺,唐貞觀二年(628年)僧慧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改名。大順二年(891年),孫儒占據(jù)蘇州,開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吳越錢氏遷建開元寺于盤門內(nèi)現(xiàn)址。宋至明屢經(jīng)廢興。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復舊觀。無梁殿是開元寺現(xiàn)在僅存的一座古建筑。無梁殿即藏經(jīng)閣,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無量壽佛,又名無量殿;因為都是磨磚嵌縫縱橫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木構(gòu)梁柱檁椽,故習稱無梁殿。殿坐北朝南,兩層樓閣式。面廣七間20.9米,進深11.2米,通高約19米。歇山頂及腰檐敷綠間黃琉璃筒瓦,與清水磚外墻面相映成趣。南北立面相同,上下各辟拱門五座……[詳細]
145、太倉普濟寺
太倉普濟寺
  普濟寺,位于太倉市沙溪鎮(zhèn)普濟街南端。據(jù)宋代《慶元志》載:唐武后(則天)于長安三年(703)曾敕建瞿像寶塔于武安寺。唐肅宗,干元三年(760),有一高僧簡大師率倆弟子來游武安寺,遂棲止于寺,并擴建武安寺,更名為“寶林寺”,至宋初始改為“廣安教寺”與吳郡(蘇州)的瑞光、妙嚴、明覺及萬等寺交稱為江左五名寺。另據(jù)《吳門有隱》(道光版)及《直塘里志》所載:在北宋真宗祥符年間,有吳中魯國公,閔榮獻羅法堂一座(十八尊)于廣安教寺,并重行掘池建塔及募建寺前之橋,橋初名“香化”,亦稱“寺前”橋,至明正德年間改為三墩拱形石橋,橋名“普濟”。至明興武十五年(1382)寺廟奉詔歸并,寺更名為“叢林寺”。昔時詩人崔華對古寺盛況有詩云:“一寺千松內(nèi),飛泉屋上行”句,描述了當時殿宇之高聳,古林森森,飛檐相接之。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拱宸大師修建,復名“廣安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直塘受倭寇洗劫,寺院被毀……[詳細]
蘇州圓通美術(shù)館(圓通寺)
  圓通美術(shù)館坐落于網(wǎng)師園一墻之東。籍載圓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1936)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曾寓居寺中行禮佛參禪。2007年有社會力量出資重修圓通寺,原址上創(chuàng)辦蘇州圓通美術(shù)館、蘇州市史前玉器研究會、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畫等。本館主要是以展示史前華夏文明為主(介紹東北6500年前的紅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傳、交流、研究、鑒定為導向,真實地可觸摸到史前文明的實物——古玉器。古玉是體現(xiàn)史前文明最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它反映了遠古時期的禮儀、信仰乃至審美觀念,可以說是一部微縮的中華文明史。館里除了特請旅美油畫家“太湖居士”朱神光來館設立工作室外,還收藏有中國近現(xiàn)代油畫大家劉海粟、吳作人、常書鴻等珍貴藝術(shù)真跡,歷代瓷器精品。向國內(nèi)外朋友展示深厚的收藏文化底蘊和……[詳細]
太湖西山羅漢寺
  羅漢寺位于蘇州太湖西山秉場村羅漢塢,地處幽谷,為西山景區(qū)僅存的少數(shù)幾個寺廟之一。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明洪武初歸并上方寺,明永樂年間僧悟修重修,不久寺廢,明天啟二年覺空禪師來居,寺始興,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寺得重建成,有《重興古羅漢寺碑記》。清末后漸廢,解放后淪為倉庫,1984年由吳縣園林管理處重建大殿(明灣清乾隆民居拆遷),增建可樂堂、山門,并有專人負責看管,對游人開放。相傳吳王曾駐兵于此,故地名“兵場”,后誤寫作“秉場”。羅漢塢以寺而名,峰巒疊翠,果木森森,蔚然成海。寺前溪旁新建有石雕牌坊一座,額枋里刻民國18年(1929)李根源隸書“古羅漢寺”,對聯(lián)“古樹徑通幽,梵音風作韻”由沈炳春撰寫。山門正中端坐大肚彌勒佛(布袋和尚),花崗石刻,身背黃袋,笑臉相迎。上有匾額,名曰“皆大歡喜”;寺門有聯(lián)“笑不盡古今事,看得見去來人!毕窈笃辽嫌袑β(lián)數(shù)幅,為古寺添趣:“開口便笑,……[詳細]
148、吳門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門橋
  吳門橋位于位于蘇州古城西南盤門外,跨古運河(護城河),為陸路出入盤門的必經(jīng)通道。該橋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單孔石橋,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巖構(gòu)筑,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8米,拱券凈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長系石11根,縱聯(lián)并列砌置。自水盤石面至橋欄頂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階50級,全以整塊條石鋪設。北端金剛墻左右兩翼均砌有寬約0.6米的纖道,為古代纖夫穿越橋洞而設的便民設施。該橋欄鑿成凹凸狀,猶如通長靠背椅子。橋額陰刻楷書橋名,橋門正中冠有「吳門橋」三字,間壁明柱一面刻“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吳門橋為江蘇省現(xiàn)存最高的單孔古石拱橋,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據(jù)《吳縣志》記載,吳門橋始建于北宋。北宋年間,宋元豐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為結(jié)束盤門擺渡的歷史,出資興建,修建了“新橋”,“新橋”是由……[詳細]
蘇嘉鐵路75號日軍炮樓
  蘇嘉鐵路75號橋日軍炮樓位于蘇州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群鐵村蘇嘉鐵路75號橋東南側(cè)。蘇嘉鐵路建于1935年,1936年7月通車,曾在1937年的淞滬抗戰(zhàn)期間發(fā)揮過重要作用。1937年11月,日軍侵占吳江后,重兵把守蘇嘉鐵路,沿線修筑了許多炮樓鎮(zhèn)壓抗日武裝。75號橋炮樓始建于1938年下半年,由西炮樓(兩層)、營房、東炮樓(單層)三個單體組合而成,總面積119.4平方米。1944年初,蘇嘉鐵路被日軍分段拆除。75號橋日軍炮樓,是蘇嘉鐵路全線僅存的炮樓,蘇嘉鐵路75號日軍炮樓作為日軍侵華歷史的鐵證,展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沿革:75號橋炮樓始建于1938年,解放后,曾作為村碾米廠、雜物堆放倉庫。2003年鎮(zhèn)政府對蘇嘉鐵路75號橋日軍炮樓進行了全面維修。200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后,曾作為村碾米廠、雜物堆放倉庫,F(xiàn)存情況:日軍炮樓由東向西依次為東炮樓、營……[詳細]
150、富觀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觀橋
  富觀橋舊名慶榮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zhèn)倉場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寧成始建,初名為慶榮橋。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顧寬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資修建,易名富觀橋。清嘉慶十八年(1813)修建(橋南堍西側(cè)橋石上鐫有“大清嘉慶十有八年歲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樣)。1997年9月15日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4米,寬2.85米,矢高5.1米,跨徑9.4米。橋面上北邊橋坡中段,建有4平方米的平臺,東邊橋面設有坐欄(條石)供過往行人休憩。橋北直角相交著兩個橋臺,分別向西、北延伸,有石階14級和15級。早先,在橋面上曾筑有木柵欄,作為防守之用。拱券中部有一“鯉魚跳龍門”的浮雕,畫面樸實無華,刀法簡潔利落,鯉魚的形象與眾不同,為龍首魚尾。除此之外,尚有明、清修建時留下的三塊石刻,嵌砌在南北金剛墻上。此橋歷代多次修建,構(gòu)筑富觀橋的石材具有多樣性,既……[詳細]
七都廣福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廣福橋位于七都鎮(zhèn)隱讀村,其西堍為浙江湖州地界,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重修。江蘇省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之橋由當時江蘇省吳江縣和浙江省烏程縣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合建,從橋上題刻中可得知,當時由95人捐銀99兩4錢。橋拱形單孔,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許花崗石構(gòu)筑,全長17.4米,橋頂寬2.34米,橋堍寬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廣福橋拱券的砌置方式頗為特殊,采用了分節(jié)并列和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兩種方式。所謂分節(jié)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錯縫連接,這種砌置方式見于明代以前的橋梁;所謂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間加有“龍筋石”,清代、民國時期的拱形石橋都采用此種砌置方式,這較之于以前的分節(jié)并列,既增強了橋的橫向整體性,又增加了橋的美觀性,是造橋技術(shù)的一大進步。廣福橋的拱券則以分節(jié)并列和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兩種方式砌置,具有明顯的由明向清過渡的時代特征,這在……[詳細]
樊村涇遺址
  樊村涇遺址在太倉城廂鎮(zhèn)樊涇村小區(qū)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2016年1月,樊涇河北延溝通工程施工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2016年初至2017年底的搶救性考古勘探,發(fā)掘出的大型倉儲遺存、居住基址、道路、橋梁基址等,系元代太倉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址是目前除龍泉窯址考古之外,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龍泉窯青瓷遺存,出土150噸元代中晚期精美龍泉窯青瓷器、瓷片,數(shù)量驚人。對補充元代龍泉窯青瓷標型器和建立元代龍泉窯青瓷標本庫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同時,樞府瓷、元青花殘片、青瓷點褐彩器,是蘇南地區(qū)瓷器標本的重大發(fā)現(xiàn)!胺鍥苓z址”元代瓷器倉儲遺存發(fā)掘出土的殘瓷器主要是在遺址區(qū)域中轉(zhuǎn)過程中的損耗品,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種類上,都具備了一個大型瓷器倉儲、瓷器貿(mào)易集散地的特征。如此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事跡卻未發(fā)現(xiàn)與之相關(guān)的史料記載,因此,本次發(fā)現(xiàn)不但彌補了文獻史料的不足,而且印證了太倉港在大元時期無愧為“天下第一碼頭”的事實?肌[詳細]
王錫爵墓
  王錫爵墓,在蘇州市虎丘新莊村鳳凰墩。王錫爵,字元馭,別號荊石,明太倉人。嘉靖會試第一,廷對第二,授編修,萬歷初掌翰林院,累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卒謚文肅。李根源《吳郡西山訪古記》載:“明王文肅公錫爵墓,外建賜塋神道坊。享堂毀,……有翁仲、石獅、石虎、石羊。墳圍坊題‘建極殿大學士太保王文肅公墓’。圍廣約二十丈!蠼簦胛拿C像,壁嵌蘇州府建祭田碑。全塋地二百畝”。1957年調(diào)查時,墓地仍廣約4510平方米,封土高約2米,尚有石翁仲、石獸、石坊柱、斷碑等物20余件,可見其墓規(guī)模之大。“文革-”初遭到破壞,1966年12月蘇州博物館清理發(fā)掘。該墓外用“三合土”澆漿密封,壙內(nèi)以青磚砌成豎穴券頂雙室,并列木棺兩具。為王錫爵與妻朱氏合葬。出土文物有冠、袍、衾、裙等綢緞衣服,有制作精工的明器,如錫制杯、盤、盆、壺,木制床、桌、椅、衣架、盆桶,以及牌、蓋、扇等,還有瑪瑙束發(fā)罩、白玉獸鈕……[詳細]
旺山寶華寺
  寶華寺,又稱智顯禪院,它座落于旺山村薛家灣寶華塢,在吳縣西南三十里處。該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jù)說天監(jiān)二年,有位憨憨尊者,從天竺遠游震旦,一天路過堯峰,見這兒山勢奇特,展開的山脊,左三右四,像枝盛開的蓮花,心中萬分歡喜,于是就在這兒駐足停留。當時這里有位叫吳廣的人,就將自己的宅院捐獻出來給憨憨尊者做了佛寺,這佛寺就叫作“寶林院”。那么寶林院又怎么變成“寶華寺”的呢?原來,蓮花在佛教徒的眼中是純潔的寶花,蓮花的紋飾常被妝點在佛座上,憨憨尊者當年在此地駐足立寺,就因為這兒山勢如蓮,五代十國時吳越王就把“寶林院”改成了“寶華寺”。又因為“華”在古代和“花”字相同,從此,這兒的山峰、山塢也就有了寶華山、寶華塢的美稱。宋代,因智顯禪師曾在此居住,因此又有“智顯禪院”的稱呼。寶華山寶華寺面臨震澤之洪瀾,背靠長洲之故苑,左控洞庭之峻,右挹靈嚴之巔,刻蟠闔相……[詳細]
鐵鈴關(guān)
  蘇州鐵鈴關(guān)鐵鈴關(guān),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抵御倭寇而建。據(jù)方志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后,又從滸墅關(guān)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zhàn),終于全殲寇賊。為了保衛(wèi)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wèi),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guān)。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guān)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guān)樓遺跡。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5、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guān)一線的守敵后,進入蘇州城,宣告古城蘇州解放。因此,楓橋鐵鈴關(guān)也是蘇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鐵鈴關(guān)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在鐵鈴關(guān)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臺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早己廢毀,木瀆樓的殘基也于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鐵鈴關(guān)就成為蘇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