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蘭州市旅游

蘭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蘭州府文廟大成殿
  蘭州府文廟又稱蘭州孔廟、圣廟。清乾隆三年設(shè)立蘭州府,為此,蘭州孔廟又稱“府文廟”。府文廟坐落于蘭州城的南門內(nèi),西臨酒泉路,南臨城墻根文廟巷,東臨曹家巷,北臨武都路,也就是現(xiàn)在蘭州二中的校園內(nèi),占地達30畝。于蘭州府文廟,在《甘肅新通志》中記錄了它的建立年代——文廟在府治東南,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知州姚諒建,為州學(xué)。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縣學(xué),明洪武八年(1375)知縣黃鎮(zhèn)重修;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復(fù)為州學(xué);指揮李進重修;嘉靖三十八年(1559)兵部副使彭燦、萬歷二十九年兵部副使荊州俊屢修。從歷史記載當看出,蘭州府文廟在1345年時就已經(jīng)存在,迄今有近700年的歷史。蘭州府文廟經(jīng)過歷代重修,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宣統(tǒng)元年。宣統(tǒng)元年,也就是1909年,當時的陜甘總督升允尊奉大祀體制,上報朝廷重新改修了蘭州孔廟。建筑有大成殿,東西兩屋、尊經(jīng)閣、崇圣祠、敬一庭、明倫堂、典詩、立禮二齋,以及門……[詳細]
永登縣清涼寺
  清涼寺始建于明嘉靖元年,至今已約五百余載,大清涼者《金剛?cè)督?jīng)》云“芳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此寺名之主旨也,原寺以土地祠、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為軸線,兩廂禪舍儼然,鐘鼓二樓對峙,壯麗恢宏,而院中古柏參天,紫荊蟠曲,后院果蔬飄香,寺左小橋流水,相映成輝,更覺“清涼”,誠禮佛之勝地,信旅游之佳所。相傳寺成之初,一命官左遷新韁,午間小憩于途次,夢見有寺掩映于碧水翠柳之間,即徐步以入,盡觀寺內(nèi)景物,逐叩拜于三寶法像之前,忽聞佛祖言曰:“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癡迷乎五濁惡壯,便失真如本心”。旋而夢醒,甚覺異之,暮宿本埠,初見清涼寺,似曾涉足,忽憶日間所夢,乃大驚,惶惶然急步以趨,但見寺中景物,與夢中所見毫厘不差,則溘然大悟,于是陳辭有司,獲準。遂為本寺主持。由是,香火鼎盛,爾來數(shù)年不衰,原大雄寶殿有懸匾一方,上 書曰:“夢驚清涼”。即旌此事,惜如此莊嚴佛教之勝地,如此深厚之……[詳細]
白塔山建筑群
  白塔山建筑群位于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白塔山公園內(nèi)。保存有白塔寺、三星殿、法雨寺、三官殿、鳳林香裊牌坊、云月寺6處明、清建筑和1558年遷建、新建的一臺“九曲安瀾”敞廳(包括與敞廳相連的一、二臺的亭、廊)、二臺牌坊、三臺大廳,以及凸起于峰巒之上的百花亭、迎旭閣、喜雨亭、駐春亭、五角亭、六角亭、東風(fēng)亭、金山大殿十組建筑等,建筑面積約3021.26平方米,占地面積約7826.19平方米。 白塔山因山頂明代白塔得名。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重建。之后,明景泰及清、民國四百余年間,依山就勢,建起三星殿、慈恩寺等十余組建筑(其中金山寺等已不存);1958年,市政府將蘭州舊城改造中拆除的部分特色建筑遷至白塔山一、二、三臺等處,并籌資對白塔山古建筑進行了整體維修,奠定了白塔山建筑群錯落有致的布局和規(guī)模。 白塔山古建筑群(包括1958年遷建、新建建筑)匯集了隴上大部分古建筑的種類和特色![詳細]
蘭州橋門街大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坐落在甘肅省蘭州市中山橋以南的回民聚居區(qū)橋門巷內(nèi)。據(jù)傳,早在明代橋門巷(街)即有一座簡陋的清真寺。清康熙年間(1662~1722)由當?shù)啬滤沽置藙⒉柧枵?畝,并由寺坊穆斯林群眾集資,經(jīng)其父子兩代苦心經(jīng)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擴建而成,并題記落成年代于大殿的脊檁下。橋門寺坐西向東,全寺由卷棚、大殿,后窯殿及跨院、沐浴室等建筑物組成。寺門口高懸燙金“清真寺”豎匾,為四角飛翹方形重檐,兩扇大門高大厚實。門兩側(cè)八字墻為水磨青磚精雕的花卉,左右敞開,舒展壯觀。禮拜大殿進深5間 14檁,僅用4根立柱支撐,以鼓形螞蟻石柱為柱基。殿內(nèi)寬敞豁亮,可容千人同時禮拜。大殿屋頂正中為綠色琉璃瓦組成的梭形圖案,四周青瓦壓頂。屋頂豎陶瓷寶瓶3只。飛檐全以龍斗裝修。大殿之隔門欞條面闊甚窄,而進深甚厚,隨著視線不同,檁條圖案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大殿后為窯殿,形體為正方形,裝飾考究,并加斗拱及雕花……[詳細]
蘭州府城隍廟
  蘭州城隍廟在市張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后改易現(xiàn)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huán)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后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乩认略斜诋,現(xiàn)已不存。1956年辟作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住宿:這里目前是蘭州主要的古品集中地,多是些小的古玩玉器、錢幣、小人書等。是個懷舊的好地方呢。門前有蘭州著名的杜維成灰豆子,還有烤羊肉、釀皮、甜醅子,而且它是處于蘭州的商業(yè)中心,張掖路上有許多有特色的商店.所以四季皆宜.交通:城隍廟位于張掖路步行街中間,沒有直達車。1.乘坐1路、6路、106路、4路、75路、113路、107路、137路公交車到達西關(guān)什字站,下車后往東走10分鐘左右就到了。2.乘坐6路、4路、113路、107路……[詳細]
皋蘭縣文廟
  皋蘭縣文廟又名興文社,原位于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張掖路中段南側(cè)延壽巷,清康熙時為靖逆侯張勇宅,乾隆五年(1740年)改為皋蘭縣文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shè)興文社。2002年遷至蘭州市安寧區(qū)九州臺前山樹木園。 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明倫堂,大成殿,尊經(jīng)閣,崇圣祠,后門。明倫堂和大成殿之間東西兩側(cè)為東西配殿,大成殿和尊經(jīng)閣之間兩側(cè)建有禮、樂亭及曲廊。東圍墻向院內(nèi)懸挑出檐,院墻上嵌有“孔子圣跡圖”線雕石刻。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66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明倫堂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琉璃懸山頂,前出三間卷棚頂抱廈,前檐柱間及后金柱明間裝置隔扇。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柱間裝置隔扇,歇山琉璃頂。檐下明、次間各施平身科五彩斗拱兩攢,梢間一攢。尊經(jīng)閣兩層單檐歇山頂,下層通面闊五間,通進深四間,周圍廊,前金柱裝置隔扇;二層通面闊五間,通……[詳細]
27、紅城感恩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城感恩寺
  紅城感恩寺,俗稱大佛寺,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南80里紅城鎮(zhèn)西南隅。該寺為魯土司五世魯麟所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歷時三年。次年弘治帝敕名“感恩寺”,它是一座漢式建筑的藏傳佛教寺院。寺內(nèi)主要建筑是大雄寶殿(大佛殿),殿內(nèi)是前拜殿后回廊的結(jié)構(gòu),造像仍為明代初建寺的原作,保存的相當完好。安排在拜殿內(nèi)正面的是三世佛二脅侍弟子,兩側(cè)列兩身十一面觀音、八大菩薩和兩身0。拜殿外側(cè)是可供穿行的回廊,這是一般寺院的常制。正壁及左右壁(北壁和東西壁)各分上下層,塑造影塑高浮雕像七十八身,每身高50厘米左右。主要是佛菩薩像占居大多數(shù)。其次,有佛姥、天王、明王、0、金剛、大黑天、部分十大弟子、部分十六羅漢。更值得注意的是尚有二十余身印度佛教宗師和佛教故事人物,及西藏佛教大成就者和上師。他們是通達佛理的高德大僧,或某一教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這里給予他們適當?shù)奈恢茫瑢τ谘芯糠稹?a href=/landscape/58/hongchengganensi.html class=blue >[詳細]
28、蘭州碑林
蘭州碑林
  介 紹 蘭州碑林以地域文化為特色,從書法藝術(shù)的角度,展示黃河文化、絲綢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輝煌歷史和當代成就。 草圣閣一樓,陳列中國傳世書法集粹,真、草、隸、篆、行諸種書體,歷代名家名作,琳瑯滿目。二樓,陳列蘭州碑林鎮(zhèn)館之寶一淳化閣帖、敦煌寫經(jīng)和秦漢簡犢,其中敦煌寫經(jīng)、秦漢簡犢均為首次勒淤貞石。四樓,陳列林則徐、左宗棠、郭沫若、于右任、張大干、舒同、趙樸初、啟功的書法碑刻。五樓,陳列毛澤東和孫中山的書法碑刻。 西廊展示甘肅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碑刻。東廊為當代書法家以詠隴詩文為內(nèi)容的書法碑刻。甘肅著名碑刻,裹立于碑軒和古碑苑內(nèi)。隴右書藝院是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進行書法學(xué)習(xí)、交流的場所,收藏有書法圖書、雜志、報紙、拓片等,可舉辦書法研討會、書法學(xué)習(xí)班、書法展覽。甘肅蘭州市……[詳細]
金崖古建筑群
  金崖古建筑群分布于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zhèn)境內(nèi),位于黃河一級支流苑川河中下游。金崖古建筑群主要由金崖驛站、周家祠堂、三圣廟、手工水煙作坊(福元泰煙坊)、永豐金氏家祠、鄭家祠堂、黃家祠堂、談家祠堂、張氏家祠、金崖金氏家祠、岳氏家祠、白馬廟等12處古建筑組成,分布在金崖境內(nèi)苑川河兩岸的河谷階地上綿延12公里的范圍內(nèi)。其中,三圣廟及周家祠堂于199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他古建筑于200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崖毗鄰省會蘭州,是絲路古道上貨通東西的旱碼頭。明清以后,金崖逐漸成為蘭州水煙的主產(chǎn)區(qū)和集散地,水煙業(yè)的興盛,使金崖成為苑川流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一大批祠堂、廟宇、驛站、會館和四合院等建筑也隨之誕生,F(xiàn)存古建及民居多建于清晚期,現(xiàn)由所在地村委會管理。 金崖古建筑具有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內(nèi)涵豐富、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特點,較為全面的體現(xiàn)了千年絲路古鎮(zhèn)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宗族文化、商旅文……[詳細]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將發(fā)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diào)入甘肅省蘭州市秦王川地區(qū)的一項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工程跨越甘青兩省四市六縣(區(qū)),穿越崇山峻嶺,工程艱巨、施工條件復(fù)雜、規(guī)模宏偉、投資巨大、效益顯著。全部工程包括渠首引水樞紐,總干渠,東一、二干渠、電灌分干渠、黑武分干渠、69條支渠及斗渠以下田間配套工程。干支渠長達1000多公里,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工程建筑物繁多,以隧洞群為主要特征,分干渠以上主體工程有隧洞142座,隧洞總長135.58公里,倒虹吸3座,長1.75公里,渡槽44座,長11.75公里,支渠以上共有各類建筑物4500多座。主體工程量2740萬立方米?偢汕L86.84公里,其中隧洞33座,總長75.14公里,設(shè)計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6立方米/秒,東一干渠全長54.75公里,設(shè)計引水流量14立方米/秒,東二干渠全長54.14公里,設(shè)計引水流量18立方米/秒,……[詳細]
31、青城城隍廟
青城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即公元1038-1039年,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所以又稱之為“狄青府”。明朝初期,當時青城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便在此實行屯兵,并將議事廳改為守備府,使其成為青城守備軍的指揮部。明朝后期,青城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不再重要,朝廷將守備府改移他處。雍正二年,金城的城隍廟進行維修,各地便開始競爭請督城隍的活動,經(jīng)過青城人的多番努力,最終挫敗了其他縣府,為青城請來了督城隍,并將督城隍供奉在明朝的守備府,使之成為青城的城隍廟。城隍爺原名紀信,是四川巴郡順慶府人,系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因救劉邦而舍身成仁。后來劉邦得了漢朝江山,為了紀念紀信,將其賜封為城隍爺。整個城隍廟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由山門、戲樓、廊坊、陪殿、鐘鼓樓、獻殿、皋金二縣城隍陪殿、大殿等建筑物組成。該建筑群布局嚴謹,風(fēng)格多樣。1993年,青城隍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青城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發(fā)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區(qū)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家祠。高氏原系山東渤海園園村人,明洪武年間,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隨肅王來到甘肅,兩位兄弟戰(zhàn)死在河西疆場,克尊便攜妻帶子來到青城定居。高氏祠堂由山門、前過廳、后過廳、廂房、大殿等建筑物組成。高氏祠堂是明清時期獨有的懸山式建筑,一層一層,逐層增高,以示高氏子孫步步高升;后過廳與廂房相連,不僅建筑獨特,而且寓意深刻,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共同進步;高氏祠堂的門庭柱數(shù)為九,九為個位數(shù)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廟堂,位及人臣;院中青磚鋪地,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進士,2名文舉,6名武舉,22名貢生。1993年高氏祠堂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青城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是民國時期青城四大水煙作坊之一的“永順成”老板羅希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國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該院落由東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7100平方米。東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組成,它原來是羅家的水煙作坊,字號“永順成”。東院也是電視劇《老柿子樹》的拍攝場景。中院是羅家人居住的地方,該院屬三堂五廈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間,東、西廈房各五間。上堂屋兩邊各有一間耳房,下堂屋的西邊也有一間耳房,東邊是磚雕大門。西院由前院和后院兩座四合院組成,院內(nèi)有花園、水池和走廊,是羅家人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用來招待客商的地方。整個羅家大院由十六道門互相連通,設(shè)計獨特,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做工精美,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風(fēng)格,是青城地區(qū)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2003年,羅家大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4、蔣家坪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家坪遺址
  蔣家坪遺址位于永登縣河橋鎮(zhèn)蔣家坪村。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馬廠類型共存的遺址。遺址一處在村南約800米處,面積約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有房址和灰坑。1974—1975年甘肅博物館曾進行過部分發(fā)掘,出土陶器以泥質(zhì)橙色陶為主,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紋樣有弧線圓點紋、平行線紋,器形有罐、盆、瓶。屬馬廠類型的彩陶紋樣有圓圈紋和網(wǎng)格紋,器形有壺、甕和杯。出土石器有斧、刀、鑿、砍砸器、石彈丸等,另有骨、角器等。另一處在村北約1公里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8米。采集陶片有泥質(zhì)橙黃陶、紅陶和夾砂陶,紋飾有刻劃紋和附加堆紋。彩陶紋樣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有平行線紋、弧線紋和垂弧紋,器形有罐、盆;屬馬廠類型的有三角折曲形紋,器形有壺。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內(nèi)涵及蘭州地區(qū)的古文化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青城書院
  青城書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是當?shù)丶澥坷類鸬、顧名、張錦芳、韓瑛、劉世保等人倡導(dǎo)修建,是當時蘭州地區(qū)的六大書院之一。1904年將青城書院改名為“皋榆聯(lián)立高等學(xué)堂”,1931年更名為“皋榆聯(lián)立青城小學(xué)!保1938年又更名為“榆中縣青城小學(xué)”。整個書院坐北朝南,形如長條,由山門、前院、中院、后院組成。青城在清代,先后培養(yǎng)出了10大進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舉23人,武舉51人;孝廉方正8人,貢生83人;秀才不計其數(shù)。青城書院的建立,是古條城教育興盛的集中體現(xiàn),使青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xiāng),為青城贏得了“風(fēng)雅青城,仁義之鄉(xiāng)”的美譽,也使許多仁人志士走出青城,促進了青城與外界的交流和溝通,加快了青城文化的興盛和經(jīng)濟的繁榮。1993年,青城書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