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贛州市 > 大余縣旅游

大余縣文物古跡介紹

梅關(guān)古驛道(梅關(guān)古道)
  梅關(guān)古道分為兩個景區(qū),南邊的廣東南雄市的梅關(guān)古道景區(qū),門票40元,北邊的是江西大余縣的梅關(guān)古道景區(qū),門票25元。梅關(guān)古道設(shè)關(guān)始于秦朝,后來關(guān)樓為戰(zhàn)爭所毀,所以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guān)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guān)樓后,才有梅關(guān)古道之稱。梅關(guān)古驛道歷經(jīng)二千余年滄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梅關(guān)是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這里山勢險峻,峰巒對峙,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陳毅同志曾在這里打過三年的游擊戰(zhàn),并留下《梅關(guān)三章》的著名詩篇。梅關(guān)又是古代贛粵二地商賈交通的必經(jīng)之路,被稱為“嶺南第一關(guān)”。唐開元年間開始修筑梅關(guān)驛道,溝通了內(nèi)陸與“海上絲綢之路”,對于促進贛粵經(jīng)濟起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扳讕X紅梅”是當?shù)刂木坝^,在梅關(guān)可以看到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奇景,梅關(guān)一帶因而又有“梅國”的美稱。梅關(guān)古道是唐開元四年張九齡奉詔開鑿,巔建梅關(guān),磚石構(gòu)筑,座南朝北,東西橫臥,緊連山崖。關(guān)樓上方先鑲刻明萬歷年間南雄知府蔣杰題的……[詳細]
大余掛角寺
  掛角寺,又名云封寺。位于江西大余與廣東南雄交界的梅嶺上。梅嶺上有劃分江西跟廣東邊界的梅關(guān),原寺在關(guān)樓南坡,今六祖廟東對面的一空地上,寺內(nèi)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開嶺、修驛道的功績。祠在“文革”中被毀,僅留下一塊涂湘過嶺的詩碑。云封寺有聯(lián)云:驛使暫;ㄏ买T 寺門深掩嶺頭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掛角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話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創(chuàng)寺-。于是他云游到廣東翁源一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慳吝,不但未施舍銀錢,還出了一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里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闭粺o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見正一垂頭喪氣而來,本來仙與佛是不搭界的,這次呂洞賓卻主動問正一:“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實奉告。呂仙聽后便拉著正一,再回財……[詳細]
3、云封寺
云封寺
  云封寺,又名掛角寺。原寺在關(guān)樓南坡,今六祖廟東對面的一空地上,寺內(nèi)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開嶺、修驛道的功績。祠在“文革”中被毀,僅留下一塊涂湘過嶺的詩碑。云封寺有聯(lián)云:驛使暫停花下騎 寺門深掩嶺頭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掛角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話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創(chuàng)寺-。于是他云游到廣東翁源一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慳吝,不但未施舍銀錢,還出了一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里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闭粺o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見正一垂頭喪氣而來,本來仙與佛是不搭界的,這次呂洞賓卻主動問正一:“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實奉告。呂仙聽后便拉著正一,再回財主家施討。那財主見了他們二人,大笑著說:“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們能連……[詳細]
彭坑陳毅舊居
  陳毅舊居位于大余縣池江鎮(zhèn)蘭溪村彭坑,為游擊隊交通員周蘭家。整棟建筑為土木結(jié)構(gòu),青瓦蓋頂,分為上下廳,中間有天井,占地面積為200平方米,是典型的贛南客家民居。彭坑地處大余,信豐,廣東南雄3縣交界處油山北鹿,背靠高山,南通南雄大蘭,北出池江,東鄰信豐的上,下坪,地勢險陖,山巒連綿森林茂密。1936年春,陳毅來到了池江彭坑,先在彭坑的大葉坑,沙子坑等一帶搭棚居住,經(jīng)常走動,東一夜,西一夜,后來,腿傷復發(fā),就在游擊隊交通員周蘭家后山上一顆大松樹下搭了一個筒易的草棚住下,為便于治療陳毅的腿傷,在周蘭夫婦的要求下,陳毅搬進周蘭家居住。從此,游擊隊常在這里開會,研究斗爭策略。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從中央蘇區(qū)突圍長征,留手蘇區(qū)的部分紅軍和地方武裝,在項英,陳毅的領(lǐng)導下,英勇抗擊數(shù)十倍于己的敵軍,保衛(wèi)紅色蘇維埃政權(quán)![詳細]
長嶺會議舊址
  長嶺會議舊址位于大余縣河洞鄉(xiāng)長嶺村沙灣羅學文家。1935年4月中旬,項英、陳毅在大余縣河洞鄉(xiāng)長嶺村沙灣農(nóng)民羅學文家中,主持召開了黨政軍干部全體會議,近70人參加了會議,史稱“長嶺會議”。會議制定了“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chuàng)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游擊斗爭方針。并進行了分兵部署,將紅軍游擊隊分散到各區(qū)去開展斗爭!伴L嶺會議”,是紅軍游擊隊由正規(guī)戰(zhàn)轉(zhuǎn)為游擊戰(zhàn)的轉(zhuǎn)折點,對勝利堅持贛粵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具有重要意義。長嶺會議舊址一棟山區(qū)民房,建于清朝中后期,土木結(jié)構(gòu),分上下廳,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大余縣委、縣政府分別于1978年、2007年進行了維修,保護較好。2005年7月7日,長嶺會議舊址被列為贛州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2011年7月18日,長嶺會議舊址被列為大余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周屋紅五軍軍部舊址
  紅五軍宿營地舊址位于大余縣新城鎮(zhèn)周屋村周屋宗祠。1929年1月下旬,紅五軍500余人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lǐng)下,突破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jù)地的“會剿”,從大汾突圍,向贛南轉(zhuǎn)移,于2月9日到達大余新城。當晚駐營于章江南岸有數(shù)百戶人家的周屋村。深夜一時許,突遭尾追之敵4個營的襲擊,彭德懷命令部隊迅速往信豐縣方向轉(zhuǎn)移。周屋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座西向東,磚木結(jié)構(gòu),青瓦蓋頂,由前廳、中院、后堂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2004年12月18日,被列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7月7日,被列為贛州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2011年7月18日,被列為大余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大通寺
大通寺
  大通寺坐落在縣城東南安鎮(zhèn)新建村惜母嶺的幽深山坳中,距323國道約6.5公里。原名大通院、大通庵,始建年代無考,歷經(jīng)坍毀,F(xiàn)寺為1998年3月重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僧舍等建筑,青瓦翹檐,殿頂飾“雙龍戲珠”、“鯉魚”彩瓷,從山麓人寺有333級片石水泥面臺階盤繞而上,大殿右后側(cè)上方立祖師靈塔—座。據(jù)傳,許真君在此追斬蛟龍,小蛟因回顧其母亦被殺,故名惜母嶺。近代道教大師葛洪曾在山中煉過仙丹。大通寺臨章江而建,枕靠廟背山形似睡獅,左右山脊更像五猴鬧春,四周青山環(huán)繞,澗水潺潺,空氣清新,環(huán)境幽雅。佇立寺廟門前,可見遠山重巒疊翠,俯瞰山下村舍民居錯落有致,炊煙裊裊,田野蔬果鮮翠,稻菽飄香,一幅優(yōu)美的田園畫卷盡收眼底。尤其是章江河水從寺前山腳盤旋而過,河面寬敞,水流輕緩,水質(zhì)清澈,亦是泛舟嬉水、踏青游玩的理想場所![詳細]
8、東山正覺寺
東山正覺寺
  贛州東山正覺寺位于縣城外東山山谷,距323國道約300米,距牡丹亭公園約100余米。東山山川形勝,山上樹木蔥蘢,環(huán)境幽靜,登山遠眺,雙城對拱,宛如合璧,橋鎖兩岸,有如垂虹,被譽為“東山聳翠”,乃南安十景之一,,悠揚的晨鐘暮鼓,飄逸章扛兩岸,回響兩城上空。進寺祈拜,既可撫慰心靈,又可鳥瞰古城美景,是縣城的最佳觀景點。真覺寺曾名正覺寺,始建于宋,元泰定年間(1324一1328年)重修,明永樂初期(1403—1405年)擴建,明清時香火旺盛。民國初期寺中僅存大雄寶殿、觀音堂和佛塔,正覺寺更名仙翁庵,改為尼姑庵。寺中保存有明代石刻、金剛菩薩和清碑刻。1988年后有佛教信士自發(fā)在原山谷寺址上建簡易殿堂,供僧徒信民禮佛法事用,香火漸興。1993年由僧人振證、繼忠募捐集資修復殿堂,共興佛教事務(wù)。1994年底圓通寶殿建成,并修僧舍四間,1996年3月建大雄寶殿,并向善男信女開放。后續(xù)建天;王殿、祖師殿、六……[詳細]
9、大余水口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余水口塔
  水口塔位于赤石鄉(xiāng)巷口村的赤石山上,面臨章江,距江約500米。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為七層六邊形樓閣式青磚結(jié)構(gòu),高24米,塔基有四層用紅色砂巖石條鋪砌,偏東南有用紅砂巖石砌成的拱門,門上有門額,塔中空,底壁厚1.53米,內(nèi)徑2.4米。塔內(nèi)每層頂部有3根疊木,六面皆有三層磚砌齒紋及壁門—個,塔頂有五層齒紋,成圓錐形狀。據(jù)傳,明末清初日才,有水妖經(jīng)常在赤石章江水面興風作浪,掀起江水沖毀農(nóng)房,淹沒農(nóng)田,害得兩岸人民居無所,顆粒無收,后請一高明法師將水妖鎖住,群眾捐獻錢糧建造此塔將水妖鎮(zhèn)在塔底,永世不能再興水患危害人民。此塔的建造作為保護一方平安的象征,被當?shù)厝罕娨暈轱L水塔,F(xiàn)塔形基本保存完好,但年久失修,塔身表面石灰層大部脫落,門額文字也無法辨認,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安古城墻
  大余自西漢武帝時就有城池,稱庾將軍城,乃庾勝將軍屯兵戍守庾嶺的軍營,夯土城墻,舊址在今縣城西南,已廢。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分虔州置南安軍后,始筑南安城,“初制卑薄”,歷經(jīng)增筑才成雛形,設(shè)東南西北四門,章江水繞城而流。元延祜三年(1316年),上游河水暴漲,大水自西門入東門出,將城破分為二。元至正年間,南安路同知薛理修復沖毀城池,歷時三年竣工,南臨章江,西部稍高,形狀長而微銳,似魚,故名魚城(即現(xiàn)老城),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面積80萬平方米,城墻周長3500米,設(shè)東、南、西、北四門,墻高一丈三尺,寬一丈,連五尺女墻,最高的達二丈。水城因北面臨江而得名,由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府吳炳庶、知縣文體義侶建。東西長約4000米,南北寬約1100米,面積95萬平方米,城墻高一丈五尺,寬七尺,周長4020余米,設(shè)東山門、泰山門、梅山門、金鰲門四門,臨河另設(shè)文昌門、文德門等七門……[詳細]
11、嘉佑寺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佑寺塔
  大余嘉佑寺塔位于縣城東獅嶺山麓的南安板鴨旁,因塔屬原嘉祜寺院內(nèi)建筑,故名。嘉祜寺塔高19米,邊長2.1米,五層方面,下闊上尖青磚仿木構(gòu)筑,為樓閣式塔。塔基平面為六角形,五級,每級各面設(shè)有券門、柱、枋子、斗拱,每層下部六面的券門式佛龕均為直立拱頂,塔檐有挑,塔身中空,沿塔壁龕可登至頂層。二至五層每層之間均有突出的磚砌雙層花檐,上層為倒鐘形覆瓦坡頂,高1.5米,整座塔身結(jié)構(gòu)精巧,穩(wěn)重端莊。嘉祜寺建于隋開皇五年(585年),唐景云年間(710年)重修,名“大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清泉寺”,宋嘉祜元年(1056年)重修后更名嘉祜寺。寺早巳塌毀無存,惟剩此塔。據(jù)專家考證,此塔有唐代風格,是不成熟的宋塔,其梁枋斗拱,與天籟閣所藏王勃《滕王閣對客揮毫圖》中所描繪的古建筑風格極為相似,是全省乃至江南唐宋塔中的精品。1957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縣內(nèi)歷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詳細]
大余整編舊址
  南昌起義軍余部大余整編舊址位于大余縣城余西街建設(shè)路13號縣供銷社院內(nèi)南康鄉(xiāng)祠。1927年10月26日,朱德、陳毅率領(lǐng)南昌起義軍余部800多人到達大余縣城,司令部設(shè)在南康鄉(xiāng)祠。為保存這支弱小的革命隊伍,朱德、陳毅在大余城用一個星期時間對部隊進行組織整頓。首先對部隊中的黨、團員進行了重新登記,成立了黨支部,以加強黨的基層工作。為便于行軍作戰(zhàn),把僅有的800多人合編成一個縱隊,采用“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番號,朱德化名王楷任司令員,陳毅任指導員,王爾琢任參謀長。為解決給養(yǎng),部隊向大余縣商會借款萬余元。大余整編為部隊上堡整訓及進軍湘南,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組織基礎(chǔ)。南昌起義軍余部大余整編舊址建于清末,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2005年7月7日,八一南昌起義軍大余整編舊址被列為贛州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2007年,大余縣委、縣政府撥款進行了維修。中央、省、市領(lǐng)導、專家、學者常來此地參觀、調(diào)研。2011……[詳細]
南安東山大碼頭
  東山大碼頭位于江西大余縣城東部,章江之濱,距梅關(guān)大橋約150米。碼頭東、南、北三面臨水,河面開闊,地形優(yōu)越。始建于唐代,至宋代臻于完備,其裝卸貨物場地面積約20畝,可供幾艘貨船同時裝卸,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交通運輸埠口、中轉(zhuǎn)碼頭,在粵漢鐵路、余雄公路通車之前發(fā)揮過巨大的樞紐作用。現(xiàn)存遺址包括臺階、拴船柱、登船臺、牌坊、石柱等,臺階與河流流向大致平行。臺階寬23米,石級斜坡14米,有24級臺階。碼頭及沿江河堪長約170米,高出水面3—4米。大碼頭上豎有一座赭紅石質(zhì)(八面體)四柱三門牌坊,上方楷書陽刻“南安東山大碼頭”七字,每字約一尺見方。中間二柱高5,5米,外側(cè)二柱高4.5米。柱上有人物和動物浮雕。拴船樁是一個從臺階東面一米寬的石砌平臺水平伸向河中的龍頭。沿江河堪用青磚與片石砌成,并用石灰混合桐油粘結(jié),至今仍很牢固。牌坊旁立有清嘉慶十年(1805年)六月所立《奉憲巡示禁》石碑一塊,碑文記……[詳細]
大余興教寺
  贛州興教寺位于縣城西南二里的梅關(guān)鎮(zhèn)新余村,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傳為唐初尉遲恭監(jiān)建!洞筲卓h志》載:南唐保大年間興建廟宇,宋政和間(1111—1118年),徽宗趙佶皇帝賜額為興教寺。清咸豐八年(1858年)毀于兵災,寺院僅存僧舍,前殿高丈余的銅質(zhì)接引佛(俗稱田螺菩薩)無處存身,遭受風雨侵蝕。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楊諄率鄉(xiāng)紳捐資重建殿宇,修葺后棟。民國時香火興旺,尤受農(nóng)村信徒崇拜,每年播種秋收都來朝敬田螺菩薩,祈求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拔母铩逼陂g“破四舊”致使接引銅佛和殿宇全毀,僅存后棟。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后,僧徒捐資陸續(xù)重建,香客才日漸增多。興教寺現(xiàn)占地面積約五畝。主殿仍為土墻平房,三開間,殿內(nèi)木柱柵架,邊墻高五米,頂高七米,殿前廊柱上 書“興旗悟帝佛門廣大靠自進,教化眾生苦海無邊須回頭”鎦金行楷線雕對聯(lián)。佛堂進深13.5米,面闊12米,由四根木柱……[詳細]
梅嶺三章紀念館
  梅嶺三章紀念館位于江西省大余縣南安鎮(zhèn)建設(shè)村梅山紅色文化景區(qū),距離縣城7公里。所處位置是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zhàn)爭期間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所在地,是贛粵邊游擊區(qū)的中心區(qū)域。作為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的陳毅在梅山齋坑被圍時,寫下了氣壯山河的絕筆詩《梅嶺三章》,陳毅隱蔽處就在距離紀念館1公里處。大余人民為保護珍貴的革命舊址和文物,故建館加以紀念。梅嶺三章紀念館是贛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2017年9月26日開館,向游客免費開放。紀念館主體建筑面積2900多平方米,其中陳展面積1300多平方米。館內(nèi)設(shè)有陳毅元帥詩詞專題展廳、中國夢•鐵軍魂書畫展廳、多功能影像廳等。其中,陳毅元帥詩詞專題展廳由序廳、“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大庾嶺上暮天低”、“彌天烽火舉紅旗”、“團結(jié)抗日下山來”四個部分組成,并以雕像、大型場景、圖片、書籍等各類文物陳列,真實再現(xiàn)了游擊戰(zhàn)爭的光輝歷史,弘揚堅定信念、百折不饒、艱苦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