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黃山市 > 黃山區(qū)旅游

黃山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楊文會故居
楊文會故居
  楊文會,號仁山,安徽石埭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讀書,但不喜科舉業(yè)。當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攻安徽,他隨著家人輾轉遷徙于各地,前后十年。這時他學習音韻、歷數(shù)、天文、地理以及黃老莊列等學問。同治三年(1864),他因病專心研究有關修養(yǎng)的書籍,得《大乘起信論》,反復讀誦領會其中的奧義。接著又看到《楞嚴經(jīng)》,更有會心,增加了對佛經(jīng)鉆研的興趣。同治五年(1866),他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中有真定人王梅叔,深通佛學,時相切磋。他又認識了魏剛己、趙惠甫、劉開生、張浦齋、曹鏡初等人,和他們討論,以為當時佛經(jīng)大部分刻版都毀滅了,對于弘揚佛學很有影響,應將刻經(jīng)的事業(yè)恢復起來。于是設立金陵刻經(jīng)處,募款重刻方冊藏經(jīng),由他自任?薄M瑫r贊助這事最力的有江都人鄭學川,出家名妙空,在揚州磚橋設立了江北刻經(jīng)處,和金陵刻經(jīng)處分工合作。同治十二年(1873),楊文會又研究造像,擬好結構,請……[詳細]
2、西峰寺
西峰寺
  西峰寺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間,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香火十分興旺,影響遠及皖南各縣,號稱“小九華”。清朝咸豐年間,西峰寺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民國三十二年,當?shù)匦疟娋栀Y重建,但規(guī)模已大不如前。1964年,湖南名僧釋從聞法師只身來到瀕臨凋敝的西峰寺,開荒種地,養(yǎng)蜂兌蜜,重燃香火,力振佛門。改革開放以后,宗教政策日益昌明,西峰寺游人日增,成為太平湖畔的一個知名景點。1992年釋從聞法師圓寂,遺蛻封缸四載后,肉身不腐,端坐如鐘,當?shù)匦疟娮园l(fā)捐款將法師真身裝金,設專殿供奉。1997年,省宗教局局長李繼學到西峰寺考察,盛贊釋從聞法師真身坐姿挺拔,法相莊嚴,在空氣濕度較大的太平湖畔能夠形成真身實屬奇跡。西峰寺因此聲名遠播,游人香客紛至沓來。 烏石鎮(zhèn)黨委政府大力實施旅游興鎮(zhèn)戰(zhàn)略,率先出臺了鄉(xiāng)鎮(zhèn)級的《關于加快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意見》,提出了重點發(fā)展尋幽探古游、佛教文化探秘游和鎮(zhèn)村休閑游。中央電視臺攝制組一行通過一整……[詳細]
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時代:唐至民國地址: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黃山游覽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發(fā)展于民國,完善于當代。以天海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主干道,輔以支道連接,形成貫通各景區(qū)景點的盤道網(wǎng)絡。目前,全山磴道總長約85公里,有石階6.3萬余級。歷代鋪筑磴道的同時,還在沿線相應修建了一批時代特色鮮明,且與自然風光互為輝映的樓臺、亭橋等景觀設施,折射出黃山景觀建筑尊重自然的營構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類探勝娛游、開發(fā)利用自然的智慧創(chuàng)造,是儒、釋、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黃山交融的結果,其修筑的歷程即是一部黃山建設發(fā)展的歷史,不僅在黃山歷史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對于當今黃山旅游經(jīng)濟與文化發(fā)展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黃山現(xiàn)存歷代摩崖石刻300余處,主要分布在溫泉、玉屏、北海、云谷和松谷等各大景區(qū)景點和磴道沿線的巖石崖壁。以記載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手跡的“鳴弦泉”與“洗杯泉”題刻年代最早;以……[詳細]
4、希范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希范堂
  希范堂位于黃山市黃山區(qū)永豐鄉(xiāng)嶺下村。是清朝官員、著名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建于清光緒11年(公元1885年)間,距今有120多年歷史,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希范堂主體建筑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左右兩邊有廂房,后進為3間走馬樓。堂內(nèi)的斜撐、雀替、梁托等均雕有龍鳳、獅子等飛禽走獸和花草圖案。后進正面均用格子門構成裝飾,門肚板上刻有家訓名言,均為勸導世人訓誡子孫箴言警語,富含-哲理。前廳中堂懸有一塊金面匾額,上 書--“希范堂”3個遒勁行楷大字。該堂正面寬18.8米,進深29米,檐高8.2米,建筑面積728.12平方米。杜冠英,原安徽太平縣涇陽卓村(今屬黃山市黃山區(qū))人。1885年3月,法國孤拔率遠東艦隊進犯鎮(zhèn)海,冠英與守備吳杰親自指揮,督戰(zhàn)數(shù)晝夜,擊沉法軍“紐回得答拉克”艦2艘,旗艦“巴麥爾”號也中彈多發(fā),孤拔身受重傷,狼狽逃竄。清廷銜賜杜冠英“奮勇可嘉”匾……[詳細]
蔣家山遺址
  蔣家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黃山區(qū)城南4公里的甘棠、耿城兩鎮(zhèn)交界地段,是一處高臺山坡地,高于四周地平10米左右,面積約5萬余平方米,為皖南地區(qū)最大一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蔣家山遺址文化層最深處厚約4米以上,是黃山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內(nèi)涵最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對研究黃山及皖南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98年,黃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于1957年農(nóng)民興修水利取土時發(fā)現(xiàn)。文化部門曾多次對遺址進行調(diào)查、復查,采集石器、玉器、陶器、陶片近千件。石器有斧、鏟、鑿、鏃、刀、杵、碾輪、錛、鐮、鉞、網(wǎng)墜、礪石等。石器多數(shù)磨制,少數(shù)打制,多數(shù)制作精細,磨利光滑,造型美觀,少數(shù)磨制粗糙,大部分保存完整。陶器完整器較少。采集陶片數(shù)量較多,多為夾砂紅陶,灰陶次之,黑陶最少。陶器紋飾主要有刻劃紋、人字紋、繩紋、弦紋、方格紋和附加堆紋。器型主要有鼎、碗、尊、罐、缽、豆、……[詳細]
6、云谷寺
云谷寺
  介 紹 位于黃山風景區(qū)東部,羅漢峰和香爐峰之間,海拔890米。明萬歷間在此建擲缽禪院,崇幀時改名云谷寺。南宋右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讀書,故又名丞相源。明代文士傅嚴漫游至此,應擲缽禪僧之求,手書“云谷”二字,此后禪院改名“云谷寺”,久而久之,云谷寺就成了今天的地名了。 這一帶山巒重疊,溪谷蜿蜒,云霧吞吐。寺周群峰環(huán)繞,翠竹如海,蒼松巧石,黃杉、茶樹,處處入畫。南面入口的路旁、溪岸,石刻如林。寺前有靈錫泉,寺附近樹林中有兩株名木古樹,一為異蘿松,一為鐵杉。今寺已不存,舊址上蓋有賓館,自東路登山者在此小憩,可遠眺變幻風云奇景,品嘗黃山毛峰名茶。近年在此建登山索道。并建有“云谷山莊”賓館。 周圍松竹繁茂,千年銀杏、異蘿奇松、獅子搶球、千古石、仙人榜、靈錫泉等景和缽盂、眉毛、羅漢、香爐諸峰,以及集徽派建筑精華的云谷山莊,互為融合,構成了一個異常清幽的環(huán)境。安徽黃山市……[詳細]
巖寺文峰塔
  巖寺文峰塔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巖寺鎮(zhèn)北郊的原入村口又稱水口塔或巖寺塔,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在通往巖寺高速入口的公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塔的全貌。該塔現(xiàn)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寺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44年),為里人鄭佐倡建,歷時十五載。鄭佐,字雙溪,徽州巖寺人(所以上文稱里人,鄉(xiāng)里的意思),是明代正德甲戌進士,官至貴州右參政。鄭佐為建此塔確實費了不少心血,從設計到落成花費15個春秋,耗資四萬多兩白銀,每一層由哪些人捐獻統(tǒng)統(tǒng)銘刻立碑。僅塔心木一項,就訪遍了全縣諸山,最后還是在黟縣漁亭大圣山覓得的。這株高13丈的巨材,從伐倒到運來巖寺,百把里地就整整花了三年。為鑄造塔頂?shù)暮J寶瓶,他參考了南京報恩塔、紹興大禪寺塔以及泗州塔多處圖形。以往,特別是清代,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四鄉(xiāng)八里的人有游塔慣例。白天游人如織,夜間點燃塔燈,從最高層連珠下垂,倒也五彩繽紛。每逢游塔盛會,塔四周便象北京“……[詳細]
永豐牌坊群
  永豐牌坊群位于黃山區(qū)永豐鄉(xiāng),時代為清。1965年,永豐鄉(xiāng)修建沿山水庫,嶺下蘇村牌坊群被作為封建余孽全部推倒,斷裂的牌坊石作為興修水庫的石料,全部砌成水庫的基壩和涵洞。2013年,這些湮沒的牌坊石在冬修水利時被當?shù)卮迕癜l(fā)現(xiàn),又全部從水庫大壩下挖掘出來。2014年,永豐鄉(xiāng)政府為永久保存這些文物古跡,著手開展古牌坊的修繕和重建工作。2016年,在當?shù)卣陀嘘P部門的積極努力下,這些基本上保存完好的牌坊石依照原樣拼接,重新豎立在嶺下蘇村水口的觀音橋處。從牌坊的建制格局和規(guī)模來看,嶺下蘇村牌坊群僅次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區(qū)屈指可數(shù)的牌坊建筑藝術代表作,也是安徽省第二大古牌坊建筑群。五座牌坊的建筑風格大體相似。牌坊主要構件采用當?shù)氐陌茁槭谱鳎渲旋堥T枋、題字牌、圣旨牌、花板均采用青石制作,質(zhì)地堅硬,光滑細膩。粗大的立柱上平琢渾磨,不加雕飾,全部刻有對稱的陽文楹聯(lián)。額枋和月梁上勾勒了簡單的云紋圖案,雀替……[詳細]
黃山摩崖石刻群
  黃山摩崖石刻群黃山摩崖石刻,是黃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瑰麗奇葩,它使神奇險秀的黃山更具靈妙之蘊。黃山風景區(qū)園林管理者為弘揚黃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保護黃山獨特絕倫之瑰寶,對全山摩崖石刻進行普查與描漆出新,并輯錄成集。黃山摩崖石刻,或一字,或幾字,或數(shù)十上百字;或詠贊,或抒懷,或記游……皆凝聚著前人豐厚智慧與突發(fā)靈感,凝結著先賢對黃山何以美的深刻理解與高度概括,令人茅塞頓開,豁然醒悟。在黃山眾多題刻中,鄒魯所寫最多,達200多字,且字字方正,橫平豎直,一絲不茍,可謂是楷書之范本;而行武出身的唐式遵則行書粗獷,青鸞峰壁“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若筆起龍蛇,一波三折,氣勢一發(fā)不可收拾;迎客松邊青獅石上,有樸古蒼拙漢隸“群峭摩天”,此乃明末清初專習《曹全碑》的書法大家鄭谷口手筆……名流薈萃,大家云集,妙筆紛呈,不勝枚舉。保護范圍:單體石刻周邊10米,3處以上集中點、片石刻周邊20米。建設控制地帶:單……[詳細]
10、五福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福廟
  五福廟位于黃山區(qū)永豐鄉(xiāng),時代為明清。五福廟為宗教紀念建筑物,位于黃山市黃山區(qū)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xiāng)嶺下村必吉嶺頭黃山市黃山區(qū)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xiāng)嶺下村必吉嶺頭(必吉嶺是歷史上涇縣至青陽的交通要道)。廟建于元末,民國14年(1925年)永豐鄉(xiāng)嶺下村蘇建芳重修。據(jù)乾隆時《太平縣志》記載:“元末遭兵亂,神有奇驗,蘇氏托庇焉。固建廟奉為土主。”因此,每逢節(jié)日,當?shù)睾椭車纳颇行排畞泶藷憔瓷。五福廟,上下四旁均用花崗巖石建造,不用寸木片瓦,故稱“石屋”,3間硬山式。廟寬5.55米,深5.2米,檐水高3.25米,脊高4.95米,廟內(nèi)有圓石柱4根,柱圍1.16米,建有神像基座,高0.75米,寬0.9米、長5米的神像“文革”中拆除,石香爐等保存完好。五福廟為全石結構建筑,這在安徽省是極為少見。五福廟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土嶺恐龍蛋遺址
  黃土嶺恐龍蛋遺址位于黃山區(qū)太平湖鎮(zhèn),黃山區(qū)城西40公里的廣陽鄉(xiāng)黃土嶺,遺址南面緊靠太平湖。該遺址是1995年初,銅黃公路(銅陵至黃山)黃土嶺路段施工時發(fā)現(xiàn)。出土蛋化石的面積有近百平方米。出土的恐龍蛋化石,經(jīng)省考古專業(yè)人員現(xiàn)場發(fā)掘和國家古生物研究專家鑒定,屬于7500萬年以前,恐龍中鴨嘴龍類的蛋化石。出土地的蛋化石有扁圓形、橄欖形兩種,扁圓形直徑為10—12厘米,橄欖形長18厘米,徑6—7厘米。據(jù)公路施工人員介紹,總共出土有5—6窩,數(shù)十枚,大部分被毀,省、區(qū)二級僅收藏20余枚。恐龍蛋化石遺址在我省是首次出土,因此,被列入1995年安徽省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黃土嶺恐龍蛋化石的出土,為研究我省皖南地區(qū)的古氣候、古生物、古代地質(zhì)、水文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黃土嶺恐龍蛋遺址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興村程氏宗祠
  興村程氏宗祠程氏宗祠,祠堂名。程氏宗祠位于黃山區(qū)城區(qū)5公里的甘棠鎮(zhèn)興村。始建于明代,后被毀,清代后期重建,今仍保留有明代建筑風格。該祠為程靈詵的行祠。始建于1447年春,正堂四檻,東西龐八檻,門屋四檻。前瞰石溪,右臨水渠。1486年冬復增寢室四檻。廣廈回廊,虹貫鉤連,F(xiàn)堂、屋、廊、鹿俱存。建筑宏偉,頗為壯觀。有三進,墻面為硬山頂,祠堂構架為穿斗式,門樓為五鳳樓建筑。祠深58.6米,寬22.6米,檐高7.5米,建筑面積1324.36平方米。第一進為門廳,西承天井,天井兩側為回廓;第二進為大堂;第三進為寢殿。門樓、額枋、梁上軒下、雀替、斜撐、大斗均雕刻人物故事、珍禽、花卉、樓臺亭閣。祠內(nèi)木雕、磚雕、石雕俱全,雕刻造型栩栩如生,F(xiàn)祠堂保存完好,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圍墻外,東、南各3米,北1米,西墻體外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詳細]
13、慈光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光閣
  慈光閣古稱朱砂庵,原為法海寺,明嘉靖間(1522—1566),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云亭”。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僧來此,改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后賜以佛經(jīng)、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曾是徽、宣兩州禪林之首。清新安畫派創(chuàng)始人漸江和尚(弘仁)和國畫大師石濤均曾居此。后寺毀。原址尚存部分樓房,建國后建為賓館。其上有含沙嶺,嶺上有妙之亭。金沙嶺后是立馬亭,立馬亭上可見立馬峰摩崖大字:“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十字,F(xiàn)在的慈光閣已經(jīng)辟為黃山博物館。……[詳細]
黃山古觀景亭
  黃山古觀景亭,初始于漢末會稽太守陳業(yè)隱居黃山,至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普門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閣數(shù)量漸多。亭閣集攬勝、休憩、避雨諸多功能于一體,更兼點綴景觀效應,是景區(qū)觀光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據(jù)黃山舊志記載,黃山曾有歷代亭閣40余處。以此推算,平均約1.5公里山路即建有一處亭閣。然時至今日,古亭閣多已湮沒,F(xiàn)存完好年久之古亭多建于民國時期,尤以排云亭、立馬亭、松谷亭及翼然亭最具代表性。其材質(zhì)或施以花崗巖料石,或配以磚木,彰顯出黃山地域建筑之特色。其選址或踞峰倚崖,或盤巖臨水,獨出心裁,適得其所,各具形制,斐然成章。不僅如此,名人游蹤或題額,還為一些古亭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使之成為“黃山文化”重要的實物![詳細]
觀瀑樓及聽濤居
  觀瀑樓及聽濤居位于黃山市黃山風景區(qū)。其建筑初始于漢末會稽太守陳業(yè)隱居黃山,至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普門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閣數(shù)量漸多。然歷經(jīng)風雨和時代變遷,如今這些古建多已湮沒廢圮,僅存慈光閣等少量遺跡。現(xiàn)存完好年久之建筑,多為民國時期所建,其功能主要用于觀景和提供食宿。坐落在溫泉景區(qū)的觀瀑樓、聽濤居及白龍橋,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不僅如此,這些建筑更因人文因素,起到了見證黃山乃至中國歷史演進的作用。如觀瀑樓上,鄧小平縱論改革開放為黃山開山壯行;正道居里(即今聽濤居),張學良無悔西安事變以人間正道滄桑。兩處史跡現(xiàn)已成為黃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