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文物古跡介紹

安鄉(xiāng)南禪灣晉墓群、劉弘墓
  南禪灣晉墓群位于黃山頭鎮(zhèn),其中最富盛名的莫過于位于墓群西側的劉弘墓,該墓距今約2000年,占地面積15000米。該墓是已發(fā)掘的西晉高級貴族大墓中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墓葬之一。劉弘墓的發(fā)掘還是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劉弘,西晉名將,字和季,沛國相人,生于公元236年,于公元306年病逝于湖北襄陽軍中,享年70歲。爵封宣成公,歷任荊州刺史,鎮(zhèn)南將軍,車騎大將軍等職。葬于湘鄂兩省交界處的安鄉(xiāng)黃山頭主峰東南麓的南禪灣。1991年4月經省文物部門批準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共清理發(fā)掘出文物78件。1991年8月1日,《中國文物報》在頭條頭版位置報道了這一重大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劉弘墓在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中外考古專家認為,劉弘墓因出土的文物精美、完整、時代較為明確,為研究同一時期的出土文物提供了斷代標尺對西晉上層社會的研究,提供了準確可靠的實物佐證。劉弘在《晉書》中有傳,《三國志》、……[詳細]
常德會戰(zhàn)碉堡群
  每當夕陽西下,沐浴在彩霞余輝中的常德城“滿城盡帶黃金甲”,唯獨抗戰(zhàn)時期幸存的幾座水泥碉堡呈現(xiàn)血染的風采。它鐫刻有中國軍人與常德民眾浴血奮戰(zhàn),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血色印記。它是無字的豐碑,因而特別令人矚目。高山街口碉堡它位于現(xiàn)在的人民路清真第一春賓館的東側。解放前這里是同華金號,解放初是汽車貨運站。高山街口的碉堡比較隱蔽,高度不足0.8米。它上面是個木質的“交通崗亭”。碉堡乍看像崗亭下面的臺基。這座碉堡靠近地面有三個射擊孔。一個對著東面的城門口,一個對著西面的下南門十字街,還有一個正好對著高山街。碉堡的進出口藏在汽車貨運站的地下,厚重的枕木將它蓋得嚴嚴實實。常德會戰(zhàn)時,日寇的平射炮描準碉堡的射擊孔瘋狂地炮擊,還喪心病狂地施放毒氣彈,守衛(wèi)碉堡的官兵全都壯烈犧牲。碉堡外面也躺滿了日寇的尸體。時任《新潮日報》副社長黃潮如在《常德守城戰(zhàn)紀實》中說:“這里有一座標準鐘樓(強不息鐘表店),鐘樓下是一座堡壘”……[詳細]
23、庹家崗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庹家崗遺址
  “庹家崗”顧名思義,就是庹姓人家居住的山崗,安鄉(xiāng)的庹姓人家最初由外地遷入在此休養(yǎng)生息。而中國“庹”姓的人數不多,百家姓沒有這個姓氏,在全國排序300名之后,因此,在這個地方開始命名遺址時還誤稱“度家崗”。庹家崗遺址位于安鄉(xiāng)縣安障鄉(xiāng)遵保村三組,屬古縣城范圍,與縣城地望一致。附近一帶有獅子山、會子崗、黃山崗、羅井崗等。主區(qū)堆積面積為2萬平方米,呈不規(guī)則形狀,遺址高出周圍田地1-1.2米,文化堆積約2米厚,保護范圍外延5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0’04.3”北緯29°25’58.3”,海拔高程36米。北連獅子山南端,南至南排水溝南150米,遺址東西向排水溝渠貫穿南部,溝北為旱地,溝南為村舍和農田旱地,向東處至魚池東岸,西接黃安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庹家崗遺址在這次試掘中,上層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兩點紋扁足鼎、鴨嘴形足鼎、細泥紅陶,附加堆紋圈底缽、陶紡綸。以灰陶為主,多為黑皮陶,或者方格紋、少量的印繩……[詳細]
24、石門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文廟
  石門文廟始建于元朝,明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劉登鼎領銜重修文廟。廟分三進,按中軸線對稱布局,橫同各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從原址(今藥材公司)繼遷今地。由于歷史數百年,文廟屢遭破壞。1983年縣0決定將文廟移交文化部門管理、維修,1984年5月縣0將文廟列為石門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十余年修繕,重建狀元橋,修復鐘、鼓樓,東西廡房。1999年,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于石門召開前夕,重建欞星門,修復石雕欄桿,并將梁柱門窗重新彩繪,今天,文廟煥然一新,雕梁畫棟,與室里陳列相映成趣,飛檐琉瓦與庭院綠蔭相得益彰,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捐贈孔圣人銅像,矗立大成殿前,蔚為壯觀。今日文廟,規(guī)模宏偉,格局謹嚴,雕梁畫棟,陳列豐富,實為觀光游覽,求知長識的佳境勝地。石門縣歷史文物陳列石門歷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極為豐富。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石門人民在這塊富饒和神奇的土地上開墾耕作,……[詳細]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城頭山古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車溪鄉(xiāng)南岳村,此為國內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頭山古城址是澧縣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進行發(fā)掘。通過對西南城墻的解剖,確認古城曾經4次修筑過,其中第一期城墻建于大溪文化時期,高3米多,垣底寬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偏晚,高5米,頂寬20米,底寬30米,距今5300~5200年。第四期約筑于屈家?guī)X文化中期。整個城址廢棄于石家河文化中期。第一期除城墻之外,同時修造了繞城一周,寬1米、深3~4米、長1000余米的大環(huán)壕。溝內坡、外坡都有用木柱、蘆席-的護坡設施,有的部位還有大塊礫石筑成坡岸,東面南面有寬敞的通道,粗略估算,土堤超過3萬立方土。為了使城墻發(fā)揮更大的防御作用,將城墻修在高于周圍平地近2米的圓形崗地邊沿……[詳細]
澧縣花瓦寺塔
  花瓦寺塔又名寶塔寺塔、花瓦塔,花瓦寺塔保持了北宋早期的建塔工藝型態(tài),保存亦較完整,反映了我國南方造塔技術,是一處重要的宋早期佛塔實物,也是全省唯一一座保護較好的北宋早期磚塔。1959年,花瓦寺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ㄍ咚滤翟ㄍ咚轮幸蛔鹚,塔高74米。塔座東朝西,平面為八角形,七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22米,底徑5.5米。塔修建在一土臺上,倒錐形塔基,基座正北設有磚劵拱門與地宮相通,拱門寬0.9米,高1.95米,門道深1.05米。地宮頂部砌八方攢頂式藻井。塔身轉角處砌有倚柱,每層腰檐底部砌出一道蓮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轉角處的翹角作一鳥翼卷云形,塔頂置琉璃葫蘆瓶式剎。一層東西兩面各設一佛龕,二層以上每層每面各設佛龕一個,內供佛像一尊。據當地老百姓傳說塔系唐代尉池恭修造,明代以塔為中心而建花瓦寺。《直隸澧州志》中《祠廟志》關……[詳細]
27、宋玉墓
宋玉墓
   公元前223年,楚國為秦所滅,宋玉也于這一年死去。死后三日,他的學生和當地群眾曾舉行過一個簡單的葬禮,并把棺材抬到浴溪河南岸與水匯合的一個小山下準備埋葬。忽然風云突變,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而下,抬樞群眾便奔向附近人家。雨止重返時,卻見一個大墳堆呈現(xiàn)在面前。于是一個“菩薩天憐埋宋玉,忠魂永傍道水塋”的故事便傳開遐邇。漢代初年,本境有識之士為宋玉立下一塊石碑,題為“楚大夫宋玉之墓”,到六朝時,字訛碑殘,人們誤稱“宋王之墓”。不久,知情者便寫出一首《黃花魚兒歌》:“年年四月菜花黃,黃花魚兒朝宋王;ㄩ_魚兒來,花謝魚兒去,只道朝宋王,誰知朝宋玉”! 」828年(唐文宗太和二年),澧洲詩人李群玉從洛陽參加制考落第歸來,他決心以屈宋為師,痛領讀楚騷,抒發(fā)其“巴歌掩白雪”之憤。聞宋玉墳已埋沒于荒煙榛莽中,且碑斷字訛,士人已呼為“宋王墓”,于是前往考證,李群玉傷心至極,乃謀于州牧與賢士大夫曰:“雨蝕玉……[詳細]
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公墓
  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公墓位于常德市城區(qū)人民路、青年路和建設路之間。1943年的常德城保衛(wèi)戰(zhàn)歷時15天,57師8000多官兵幾乎全部犧牲于陣地上。日軍也傷亡慘重,約近萬具日寇的尸體倒在常德城內城外。僅日方資料記載,就有4名聯(lián)隊長以上高級軍官和5個大隊長、4個中隊長死于此役。57師愛國將士用鮮血和生命贏得的15天時間,為各路援軍爭得了寶貴的戰(zhàn)機,得以形成對常德城的反包圍,迫使日寇在常德城只呆了不到7天,連尸體都未及燒完,就倉皇北逃,最后跑到長江以北才驚魂初定。1944年,常德會戰(zhàn)結束后,由常德縣政府配合74軍留守處,在常德城收斂了陣亡于城內的千余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遺骸,在當時以一個重磅炸彈坑為基礎,修建了士兵合冢,又將在城區(qū)周邊陣亡的將校級軍官遺骸集中,修建了將校墓,建了紀念碑,兩座紀念亭、紀念牌坊,但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公墓將校墓和陣亡士兵公墓已毀,現(xiàn)由湖南文理學院阮先……[詳細]
新洲古城遺址
  新洲古城遺址位于津市市區(qū)以南約5公里的新洲鎮(zhèn),城址東瀕澧水、南臨嘉山及豹鳴山。新洲設治據史載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直隸澧州志》引《世說新語》曰:東晉南平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置郡澧陰,見允于幼童中!跺⒅尽分^:“澧陰當即今新城,(車)允產于新城,新城舊隸南平,今治于澧!倍轮抻谐堑淖钤缬涊d為唐大歷年間,“新城在州治東四十里,車胤讀書處。唐大歷間,李泌筑!痹┟鞒,澧州治所曾一度移于此,明以后城遂廢棄。 新洲古城平面呈三角形,分布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墻西南段及向西北拐角、東段及向北拐角尚保存較好,西、南兩面護城河也保存較好,北面局部尚可辨護城河形跡,F(xiàn)城址東南部仍為新洲鎮(zhèn)政府所在地集鎮(zhèn),有人口近5000人,城址內其它面積為農田和水塘,城墻殘垣上居民住宅,城內包含著萬壽宮及孟姜女兩個社區(qū)。鎮(zhèn)上尚保存有部分晚清及民國時期房屋,還有一座古建筑“萬壽宮”。城內外還有大量的戰(zhàn)國至漢晉古墓葬……[詳細]
30、余家牌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車溪鄉(xiāng)牌樓村,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共費時十五年。余家牌坊,又名“余家節(jié)孝坊”,是為旌表澧州貢生余繼泰之妻羅氏而建。羅氏質淑性貞,二十八歲守寡,能盡一切禮儀來服侍父母,撫育孤兒,其次子余曰亶,博取功名,官授五品州同銜。此坊坐北朝南,用漢白玉建成,坊高12.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計3層,上層兩側飾立體蟠龍浮雕,中部刻有“圣旨”二字;中層刻有湖南省撫部院請旨準建旌表全文。整個建筑結構嚴謹穩(wěn)重,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所有柱、坊及博風板上遍飾立體浮雕,有龍、鳳、花鳥、人物等圖案。下層石坊兩側刻有“龍翔”、“鳳翥”及“雙獅”圖案。六根石柱下側雕有四獅、四象、四麒麟。余家牌坊造型精巧奇特,結構嚴謹、牢固,裝飾華麗,雕刻精美,整體典雅雄偉,圖案題材豐富,雕刻手法多樣,人物造型優(yōu)美,生動,處處注意剛健與柔和的融合,行止與神態(tài)的協(xié)……[詳細]
澧縣欽山寺
  欽山寺原名乾明寺,自《易經》中“大戰(zhàn)乾元”、“大明始終”二句各取一字,全名為 “欽山乾明寺”。位于澧縣縣城西南約十公里處,彭山西五里,澧水南岸之群山環(huán)抱的欽山腳下,為曹洞宗創(chuàng)始人洞山良價禪師嗣弟子高僧文邃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銜欽命在澧州欽山始創(chuàng)道場。古欽山乾明寺曾史記當年鑒真大師東渡扶桑,-利生,曾來欽山寺研習佛教典籍。在東渡日本-的僧團中,就有欽山寺僧人扶桑護法,并留居東洋傳教。故1983-1987年,日本佛教參觀團曾4次來欽山寺尋根訪祖。欽山寺是中國佛教禪宗道場,一花開五葉之曹洞宗源流。啟達摩初祖從西竺印度國來東土傳教,承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傳青原行思,傳南岳石頭希遷(今湖南衡陽南岳南臺寺),傳藥山惟儼(津市藥山寺)云巖晟(株洲醴陵云巖寺),傳曹山本寂(廣東韶關曹溪南華寺)洞山良價(廣東紹關曹溪)由本寂,良價創(chuàng)曹洞宗傳欽山又傳龍?zhí)缎牛ń窈铣5洛⒖h澧陽鎮(zhèn),龍?zhí)端卢F(xiàn)已無存,今只有龍……[詳細]
石門梯云塔
  梯云塔位于石門縣楚江鎮(zhèn)寶塔居委會境內,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由時任知縣楊云材興建。修建此塔的本意是“以堵風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此塔遭到雷擊,上部三層毀壞。清道光三十年(1840年)舉人王大猷督修,首土生員賀安幫、廩生邢坤、武生王祈太為監(jiān)修,倡首國學生唐思賢捐錢伍仟串;將塔上三層拆除重修。用料仍為花崗巖石砌成,用石灰漿水作為粘合劑。梯云塔為八方七級,每層有檐,仿樓閣式,攢頂寶葫蘆為剎,為中空花崗巖石塔。塔高34.15米,底層直徑7.65米,每層塔檐角大幅度起翹,底部檐邊長3.9米,每層四拱門,拱門屋與層之間錯開,顯得錯落有致,每層四拱門巷道均通向塔中,形成正十字形塔層,塔內置有回旋石階可達頂層。頂層中心由花崗巖雷公石柱支撐,柱高2.96米,四面陰刻楷書銘文以及紀年;西面:“浩授奉直大夫道光辛己科舉人歷任直隸省灤城縣、獻縣、天津縣知縣陛授通州知州總領塔事王大猷”,……[詳細]
澧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澧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常德市澧縣縣城解放中路蘭江公園內南側蘭江河畔。1984 年,中共澧縣縣委、澧縣人民政府根據老紅軍、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德(原武漢警備區(qū)司令員)1980年向湖南省政協(xié)遞交的269、272 號提案精神,結合全縣老紅軍、干部、群眾的要求,為緬懷先烈,啟迪后人,繼往開來,決定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該碑于1984年7月30日破土奠基,次年4月5日(清明節(jié))落成揭幕。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雄偉,造型別致。占地面積為16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00平方米。碑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座呈六邊形,高1.5米,面積約70平方米,三面各鋪臺階9級,基緣砌水泥條石凳代圍欄。座內空敞,內置兩口特制“龍量缸”,里面安放著由彭山、桃花灘等地移來的烈士忠骨。碑身為三面折體錐形,每面寬2米,內折6面,每面寬1.2米,碑頂塑一身高2 米、吹沖鋒號的人民戰(zhàn)士。碑壘高為28.9米。碑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碑”由中共中央顧問委……[詳細]
覃氏祖祠
  覃氏袓祠,就是這樣一座歷史悠久的家族祠堂。說到覃氏祖祠,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土家覃氏的起源,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元末明初時期,土家族人覃添順和覃添秀等五兄弟,在石門、澧州、常德一帶多次幫助朱元璋部打敗元軍和陳友諒部。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諸土司改為添平千戶所,并敕封覃添順為“武德將軍”。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覃添順弟弟覃添秀一脈后裔,于永貞樓舊址重建覃添秀祠堂,后合為如今的覃氏祖祠。1989年1月,覃氏祖祠被石門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6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在文革期間覃氏祖祠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在鎮(zhèn)政府、鄉(xiāng)村組干部帶領和重視下,多年來對覃氏袓祠進行維修和保護,現(xiàn)已基本恢復原貌,也讓我們能有幸一睹土家覃氏往昔風采。覃氏祖祠延續(xù)了典型的湘西北土家建筑風格:……[詳細]
烏鴉山遺址
  烏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澧南鎮(zhèn)高堰村。舊石器時代遺存就埋藏在澧水支流道河左岸二級階地上覆地層的紅土中,相對高度為25米。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1992年底正式發(fā)掘。烏鴉山遺存的石器原料以硅質巖為主,砂巖次之,還有石英、燧石、石英巖等。石器組合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尖狀器、刮削器和石錘等。石器可以劃分為大型與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石錘等礫石石器,但比雞公鐺文化同類石器要小,數量也不多,所占比例不足30%。小型石器主要為各種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狀器,所占比例達70%。小型石器的原料均來自硅質巖礫石。石片石器占絕對多數。制作方法為錘擊法,單面打擊多于兩面打擊,同時還存在錯向加工手段。形體較小的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長石片刮削器為該遺存富有特色的石器。與烏鴉山遺存同類性質的地點有朱家山、陳家山嘴、金鴨、虎山和劃山等地點。烏鴉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