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九江市旅游

九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1、廬山海會寺
廬山海會寺
  很多人都知道,廬山有“五大叢林”(叢林是佛院的代名詞)。奇怪的是,到了近、現代,“五大叢林”中名聲最顯赫的不是歸宗、秀峰等,而且位于五老峰下、離海會鎮(zhèn)不遠的海會寺。本來,海會鎮(zhèn)俗名茶庵。因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夏季免費給行人供應茶水,所以至今附近老一輩的人還習慣地稱此地為“茶庵”(又名土樓鎮(zhèn))。1933年蔣介石在海會寺附近辦軍官訓練團,才將它改名為海會鎮(zhèn)。海會寺是在海會庵的故址上建立的。海會庵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西來的和尚興建。庵背靠五老峰,面臨鄱陽湖,庵名“海會”,取百川匯海之意。咸豐三年(公元1853)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礫。光緒年間,有位法名至善的和尚來此,斫木伐竹,蓋茅棚獨居,清苦-。姑塘驛官魏興林每次乘船經過鄱陽湖,遙望五老峰,只見云霧繚繞,風光奇秀,心想那里必定有不同尋常的人居住。有一天,他尋至五老峰下,見茅棚里有一老僧正-參禪,魏不禁肅然起敬。待老僧坐禪已畢,魏……[詳細]
廬山西林寺
  廬山西林寺,坐落于廬山北麓,建于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創(chuàng)建,為廬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門竺曇結庵草舍,死后慧永繼承師業(yè)。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自晉至唐一直鼎盛,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后長期不復,F寺,近年重修,廟宇宏敞,佛像高大,規(guī)模不亞當初,別致莊嚴。廟中,原有一幅墻壁,蘇軾來游,看到壁前前人題詩甚多,頓時興起,索筆《題西林壁》,傳為千古佳詩。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極具哲理。西林寺,號稱廬山北山第一寺。位于廬山北香爐峰下,東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筑歷史遺跡兼有。面積60畝。距九江市區(qū)12公里。東晉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久幕慧永佛學精深,留其在廬山結宇講學、弘揚佛道,在此“指景瞻星,鳩徒揆目,剃草開林,增卑架山獻,夷峻筑臺,疏巒抗殿”,筑建一“長廊繞澗,科砌環(huán)池”寺院。隋開皇間重修。唐宋尤盛,與東林、大林并稱“廬山三大……[詳細]
廬山鐵佛寺
  廬山鐵佛寺位于廬山西北麓蓮花峰北助中火下幽谷深澗中,是近十年在妙樂法師主持下,而逐漸修復、發(fā)展起來的佛教叢林。寺初創(chuàng)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由僧人昆仲禪師興建,始為比丘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79年),比丘尼愿蓮廣收女眾出家,壯大道場,遂為比丘尼道場。愿蓮就把鐵佛寺改名“鐵骨寺”、“鐵骨底”等。因“骨”與“姑”諧音,又含“鐵心修行尼姑”之意,以激勵僧尼以鐵骨心腸專心修行。愿蓮曾立于白龍橋上,眼望清泉和蓮花峰而頓悟,寫下“云生功成就,愿蓮傳真禪”的偈句,并題詩一首:“風翕虎降白龍泉,鹿鶴龜伏十八灣,預意己兔匡廬間;吊橋目前得峰仙,沙灘溪潭明指點,低頭空過一洞天!钡莱隽嗽干彾U師頓悟時所見虎降龜伏,鹿鳴鳳舞,紫氣環(huán)繞,蓮出平湖的佛門勝景。明高僧德清大師有《過鐵佛庵贈鄒爾瞻給諫》詩一首,贊鐵骨庵尼眾,曰“江上青山不斷春,門前流水凈無塵,開門忽見庵中主,恰是金剛不壞身。”明萬歷年……[詳細]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之一,位于五老峰東南,始建于公元940年,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書院歷經滄桑,屢興屢廢。至到南宋朱熹重建書院,并親自在此講學,方得以興盛。白鹿洞書院現存在建筑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lián)式而筑,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筑群落組成。建筑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后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據陳舜俞《廬山記》等史志記載:唐德宗貞元時(785-805),河南洛陽人李渤與其仲兄李涉……[詳細]
廬山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墻溝,位于廬山北麓蓮花洞景區(qū)內,背倚雙劍鋒,面對城南山,駐市區(qū)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據九江舊志記載,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覺顯的赤腳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薦藥治好明太祖之疾,圓寂后賜葬廬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緣數哉,始修大佛殿,時僧人九百,香火極盛。至隆缽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萬計。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禪林”匾額。乾隆十六年(1752)顯親王感其幽谷松嘯,親題“松風臨水”金匾,寺廟名噪一時,住持隆缽法師由此又稱“聽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毀于兵火,金匾遺失,僧人遣散。民國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維持香火。新中國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僧人恢復早晚課誦,--參禪!拔母-”間,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門,經書、法器等皆被損毀,祖師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為保持定慧寺法脈不斷,住持釋觀行、釋從陽,匯集各方信土,復(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詳細]
武寧彌陀寺
  武寧楊洲鳳凰山彌陀寺,據考開山于漢朝末年,有異人觀此山郁蔥之佳氣,結茅隱居,以待機緣之合(《西瓜寺長明燈會碑記》載),察該地酷似雙鳳朝陽,便冠名“鳳凰山”。三國前期,孫權祖父——孫鐘,種西瓜于鳳凰山瓜畬口,因此冠名為“西瓜古寺”。李唐之后,有尊者在此潛修,取名為“毗盧岡”,后改名為“鳳鳴禪林”。明萬歷癸丑四十一年,釋弘耐禪師,為復古意,又將此寺改名為“西瓜寺”,沿至1985年,經該寺住持釋傳開大師(當代禪宗泰斗虛云老和尚的法曾孫——洞云宗五十一世傳人,1961年由廬山東林寺遷錫于此)與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傳印法師商磋,敬請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大德題辭,遂更名為“彌陀寺”。鳳凰山彌陀寺,前有奇觀吳王峰(相傳三國吳王孫權的曾祖母葬此山頂)為屏,后有異境武寧巖作靠,左倚西源,右偎東源,更有武寧湖相陪襯,真可謂世外桃源,人間仙景。座落在楊洲鳳凰山上的彌陀寺,之所以已成為我縣最具吸引力……[詳細]
7、東林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林寺
  東林寺位于廬山西麓,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發(fā)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遠在此建寺講學,倡導“彌陀凈土法門”,并創(chuàng)設蓮社。東林寺在唐時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間。揚州高借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后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遠和東林凈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人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始祖。東林寺建寺者為名僧慧遠(334~416年),俗姓賈,山西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東結“龍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籌建東林寺;圻h在東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門上千人,羅致中外學問僧123人結白蓮社,譯佛經、著教義、-凈土之業(yè),成為佛門凈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游荊州,歷住江陵五層寺、琵琶寺。東林寺東羅漢松據傳為慧遠手植,古松蒼勁挺拔,碧綠繁茂如蓋。古松旁為0殿,有金面金身的彌勒像和韋馱像,正殿神運寶殿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河難、迦葉等塑像,左、右……[詳細]
修水兜率寺
  渣津是宗教圣地。早在晉代有吳猛和許遜(許真君),煉丹于黃龍山及龍安山,為民除害,追趕孽龍,留有許多故事傳說。后來許真君被尊為凈明忠孝道教派祖師,民間稱為“忠孝神仙”、“西江砥柱”、“普天福主”。渣津老街修建有規(guī)模宏偉的萬壽宮,歷來香火旺盛。是歷史上集宗教、經貿、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場所。兜率禪寺始建于隋開皇年間,是修水佛教傳播最早的-道場。唐宋達到鼎盛時期,宋代為本縣六大禪院之一,歷代高僧輩出。僧墓、古跡眾多,2002年釋法照禪師主持投入巨資重建梵宇,其建筑規(guī)模、規(guī)格將建設成為江南著名寺院。2007年9月,由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授牌為“江西省重點寺院”。兜率寺興盛時建筑頗廣,宋代邑人黃庠,大文學家曾鞏,清代翰林院學士毛奇齡等曾為兜率寺寫過碑記文章。宋代“殿舍中嚴、齋宮、宿廬、庖幅之房布列兩序,廄圉倉,以固以密,資所以奉養(yǎng)之物無一而外求!鼻宕(guī)模為東西兩序,一進九重,有“九井十八廳”之說……[詳細]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座落于修水縣城鳳凰山路60號,東臨縣城鳳凰山路,北靠縣政府招待所,西接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南抵林氏祠堂。舊址座北朝南,一進二重,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四水歸內,麻石門框,整個建筑面積350平方米,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上堂前為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設計、制作的地方,上堂前左右各一間房,為師長、副師長辦公居住,下堂前左、右各二間房為師部八大處辦公室,天井為青石鋪砌,兩側廂房為警衛(wèi)戰(zhàn)士陳士榘、韓偉(解放后分別被授予上將、中將軍銜)值班室,舊址正門前為練兵場。該舊址原系修水縣商會,1927年8月,準備參加南昌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衛(wèi)團因起義部隊南下,追趕不及輾轉來到修水。8月12日攻克修水縣城,在縣城駐扎了近一個月,期間,警衛(wèi)團匯同平江工農義勇隊及通城、崇陽、修水農民自衛(wèi)軍、安源煤礦工人武裝和駐銅鼓的瀏陽義勇隊等組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四個團……[詳細]
廬山觀音橋
  觀音橋,座落于廬山東南麓的星子縣境內,由白鹿洞循九星公路南行,經五里公社再折向西北行數公里,即可見一座石橋橫跨高崖,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橋——觀音橋。觀音橋又名棲賢橋或三峽橋,建于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一座石造單孔橋,長24.4米,寬4米,橋面鋪以大石,兩側砌有石欄,橋孔內圈由七行長方形石首尾相銜,凹凸榫結,漸彎呈弓形。在橋孔正中石塊上刻有當日造橋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江洲匠陳智福、弟智汪、智洪”。觀音橋,被譽為“南國橋梁建筑上的一顆明珠”,千百年來任憑橋下“銀河傾瀉,起蟄千雷”的三峽澗水狂奔撞擊,橋身卻安然無恙,至今經受汽車重壓仍巋然不動。難怪游人觀賞古橋,遙想當年陳氏兄弟憑著勞動的雙手凌空飛架巨橋,無不拍手稱贊:“神施鬼沒,巧奪天工”。觀音橋畔,秀林蔥翠,景色如畫。橋的南端,傍山矗立著石造小亭,亭內有一眼清泉,俗名“招隱泉”,為唐代茶神陸羽品題的“天下第六泉”;另一頭有石……[詳細]
銅嶺礦冶遺址
  銅嶺礦冶遺址銅嶺礦冶遺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鎮(zhèn)銅嶺村地帶。地理座標為北緯39°45′,東徑115°35′,距長江7公里,離湖北大冶銅綠山銅礦遺址約40公里。銅嶺遺址是繼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后的又一重大發(fā)現,被評為199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之一。它以極為豐富的科學資料論證了我國開采礦銅的歷史距今有三千余年,它是我國迄今發(fā)現的礦冶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一處大型礦冶遺址,它不僅解決了中國高度發(fā)達的青銅器鑄造原料來源的問題,而且對于研究中國冶金史及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于1998年春發(fā)現,遺址分采礦區(qū)、冶煉區(qū)兩部分,其中采礦區(qū)約1平方公里,冶煉區(qū)約2平方公里。自1998年以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瑞昌市博物館等單位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了連續(xù)五年的考古發(fā)掘,采礦區(qū)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冶煉區(qū)發(fā)掘面積1200平方米。所獲考古資料表明,遺址中埋藏的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采礦區(qū)內揭露出……[詳細]
一圣仙娘殿
  東皋一圣仙娘殿,坐落在月塘中學后山邊。傳說東皋:“一圣仙娘”,名緯英,系戰(zhàn)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女兒,因生不逢時,烽火連年,隨父母顛沛流離,目睹國破家亡,民不聊生,憂國憂民,同父親屈原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六年五月初五日投汩羅江自盡。一代烈女,以身報國,驚天地,泣鬼神。玉帝深威其誠,托化成仙,每當歲首,迎送“一圣仙娘”造紙龍,舟中坐屈原相公,寓以憑悼忠魂。據考冷氏宗譜,宋寶章閣大學士,經略安撫使冷公應微及光祖感其“一圣仙娘”心誠,將“一圣仙娘”如神奉敬,十六 世祖(公元一一七二年至一三三零年間),巽光(東皋)公由白嶺鎮(zhèn)遷往東皋,將“一圣仙娘”隨遷奉敬。 東皋公后裔選址修建東皋公祠,道光壬午年(公元一八二二年)二十一世祖公爵即毅庵公后裔,在公祠左邊建毅庵祠和甘露字。甘露字為一圣仙娘老宗廟,長年敬奉。道光甲辰公元一八四四年間,二十一世祖公(木庵)后裔在公祠右邊建木庵祠,悉云宮為“一圣仙……[詳細]
13、真如禪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如禪寺
  云居山真如禪寺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三大樣板叢林,全國重點對外開放寺廟。座落于江西省永修縣西南部,云居山山巔的“蓮花城”?偯娣e12平方公里,距省城南昌76公里,昌北國際機場58公里。京九鐵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及105、316國道均至永修縣。是云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qū)中著名的佛教文化、唐代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初年(806-810年),初名“云居禪院”,唐禧宗中和三年(883年),世稱“南宗偉人”的道膺禪師主持禪院,僧眾1500人,朝廷賜額“龍昌禪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親書“真如禪寺”的匾額,詔賜云居契懷禪師。之后百余年間,香火鼎盛,規(guī)模龐大,有莊庵48所,僧眾近2千人。從此,真如禪寺之名延襲至今。之后千余年間,幾經興衰,屢建屢毀。1953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虛云和尚率眾弟子重新修建被日軍燒毀的真如禪寺。共建有大小殿堂24座,新塑……[詳細]
九江能仁寺
  在九江市庾亮南路,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紅色的山門圍墻上,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唵嚙”八個大字。這就是九江三大叢林之首,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能仁寺。能仁寺舊名承天院。據載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唐大歷年間重建。北宋慶歷間,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禪師來院主持。他一面鳩工庀材,擴建殿宇,一面開堂示講,傳燈闡教,一時眾如云集,承天院亦聲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戰(zhàn)火而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為今名。清咸豐間又毀,F建筑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能仁寺建筑依坡就勢,縱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樓等建筑,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猶為引人入勝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這八景是:大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大勝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咸豐三年(1853)被拆毀三層,……[詳細]
15、歸宗寺
歸宗寺
  歸宗寺 背負金乾峰和紫霄峰,從玉簾泉西行1.5公里,便可來到這座占寺的遺址。歸宗寺為廬山五大叢林之首,距縣城12公里,位于星德公路與星蛟公路的交接處,有溪水潺潺繞寺而過。寺前地勢平遠開闊,寺后山勢回翔如鸞,古樟成蔭,翠竹叢生。在中國的禪宗史上,歸宗寺占有重要一席。 關于歸宗寺的由來,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晉朝王羲之任潯陽太守時,曾在金輪峰下游覽。去職以后,遂卜居于峰下。晉咸康六年(340年),四域高僧達摩多羅(一說為佛馱耶舍,不確)來見,王羲之推重他的為人,于是舍宅為寺。據方志材料記載,歸宗寺“壯麗甲于山南諸剎”。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轍在詠歸宗寺的詩中寫道:“來聽歸宗早晚鐘,疲勞懶上紫霄峰;墨池漫壘溪中石,白塔微分嶺上松。佛宇爭雄一山甲,僧櫥坐待十方供;欲游山北東西寺,巖谷相連更幾重! 歷唐宋以迄元明清,歸宗寺幾經毀壞和重修。清朝康熙年間,迦陵國師從沈陽來到廬山,于此修佛殿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