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漢中市旅游

漢中市文物古跡介紹

1、武侯墓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qū)山環(huán)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fēng)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南主要旅游景點之一。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官至丞相,武鄉(xiāng)侯,死后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于定軍山下。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huán)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臺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nèi),豁然開張平地三百余畝,左右前后九支環(huán)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shè)實為人工所不能者。近墓四山,名曰……[詳細]
2、勉縣武侯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勉縣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縣縣城108國道邊,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旅游景區(qū)。武侯祠始建于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武侯祠占地50余畝,呈南北布局,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并連,現(xiàn)有古建筑28座100余間,規(guī)模雄偉,為陜南較大的古建筑群。歷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進行過多次大規(guī)模的維修,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筑大都保留清代風(fēng)格。武侯祠因其歷史悠久,故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跡甚多,唐李商隱、宋陸游、明薛宣、黃輝、清王士楨、乾隆皇帝御前侍衛(wèi)工部尚書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同治年間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調(diào)元、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元老于右任等都在此留有墨跡。解放后,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楊靜仁、李鵬、萬里、宋健、陳俊生、彭珮云、張震等都曾來此參觀視察,并留有墨寶。武侯祠內(nèi)文物豐富,……[詳細]
張騫紀念館(張騫墓)
  張騫紀念館位于距縣城3公里處的博望鎮(zhèn)饒家營村,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是依托漢博望侯張騫之墓而建的人文景觀。館內(nèi)林木蔭翳,花草繁茂,隨處可憩可游,有張騫遺冢、漢代石虎、雙面石碑、仿漢闕樓、仿古大殿等景觀。張騫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冢座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呈覆斗形,四周古柏參天,竹影婆娑。2007年被列入“絲綢之路”跨國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錄。張騫,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墓地在縣城西2.3公里處饒家營村,現(xiàn)為張騫紀念館,屬陜西省人民0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騫墓座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參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對漢代石虎雕工粗獷,姿態(tài)雄偉,格局大方。百姓緬懷張騫,賦予石虎以神話色彩:傳說他們是張騫泛搓時所得天宮織女的一對……[詳細]
4、蔡倫墓和祠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倫墓和祠
  國家AAA級景區(q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城東10公里的龍亭鎮(zhèn)。這里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fēng)景秀麗而幽靜。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里,千百年來在這里接受著子孫的頂禮膜拜,是海內(nèi)外一切追求文明與進步的人們參觀朝拜的圣地。蔡倫墓冢巍峨高聳,壯觀異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開,“蔡倫譜系碑”,記載著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墓前還有趙樸初手書“蔡倫墓”的祭亭與-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手書“蔡倫墓”匾額垂花門。蔡倫墓后為“明月池”,池上昔日有榭,為蔡倫之寢殿。整個蔡倫陵園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qū)居北,其南為蔡侯祠,蔡侯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cè)壁上繪有“蔡倫紙”制作工藝流程圖,左側(cè)壁上繪有蔡倫于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cè)還有……[詳細]
南鄭圣水寺
  古老的圣水寺位于南鄭縣城以東約20公里處的漢江南岸。寺內(nèi)龍泉鑲嵌五彩,漢桂流芳溢香,寺前古柏擎天,寺后松濤送爽,景色秀麗,風(fēng)光迷人。因五眼泉水環(huán)繞大殿,猶如“五龍捧圣”,故名圣水寺。圣水寺南依靈泉山,北對漢江,與歷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本寺歷史悠久,始建于西漢以前,歷朝歷代時有破敗,也修葺不止,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大體為明嘉靖年間的遺存。據(jù)《續(xù)修南鄭縣志》記載:“圣水寺在中七里壩……有青、白、黃、烏、黑五泉。黑泉從佛座下流出,其余在寺東西。故以泉水盛之器中,見者即知某泉之水!碑(dāng)時,整個寺院分為東、中、西三院,中為大雄寶殿,旁有龍王殿、白云殿、娘娘殿、關(guān)公殿,寺后山頂建有望江樓、觀月樓、鎮(zhèn)龍塔,寺前山門為雙層樓閣,左右兩側(cè)由“九龍壁”相配,東山建有樵鳳亭,為雙連亭,西山建有景邵亭和酂侯(漢高祖劉邦賜予蕭何的封號)亭,整個寺院建筑典雅,規(guī)模宏偉,香火十分旺盛。圣水寺內(nèi)有株枝繁葉茂的桂樹就是被譽為“漢……[詳細]
6、靈崖寺 AA
靈崖寺
  靈崖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景區(qū),位于縣城南3.5公里的嘉陵江畔。依托山崖兩個天然溶洞,把自然景觀同人文景觀巧妙結(jié)合,自成天趣,寺內(nèi)樓臺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洞穴恢弘,懸空凌云。建筑與彩繪別具特色,陜南第一大銅佛--毗廬大佛造像造型獨特,摩崖刻石眾多,達130余通,尤以東漢的《郙閣頌》最為著名,以及歷代文人刻石,被譽為陜南小碑林,自然景觀獨特![詳細]
略陽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靈巖路3.5公里處嘉陵江東岸的玉文山腰,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它依托山崖兩個天然溶洞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巧妙結(jié)合,構(gòu)成一處獨有神韻的佛教靈示圣地而著稱陜、甘、川三省,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靈巖寺又名靈崖寺、藥水巖始建唐開元年,是陜南第一大佛洞,洞中流水潺潺,古稱藥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靈巖寺內(nèi)摩崖石刻多達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稱,尤以《甫阝閣頌》的八分漢隸享益書法金石學(xué)界,國際友人和書家學(xué)者每年都來目睹其書采書韻,嘆為觀止。據(jù)洞內(nèi)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陽縣志》所載:靈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著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拭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靈崖。靈巖寺內(nèi)的摩崖刻石,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一個天然實物寶庫。著名的摩崖刻石有東漢摩崖刻石《南閣頌》,大唐開成題記,靈崖敘別記,宋哲宗御書忠清粹德之碑,我國迄……[詳細]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wù)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xiàn)分別敘述于下:一、褒斜道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guān)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qū)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zhàn)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筑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xiàn)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二、石門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石門的開鑿年代,據(jù)《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于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陜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fù),多留有摩崖石刻。三、石門摩崖石刻石門洞內(nèi)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shù)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詳細]
三泉遺址風(fēng)景區(qū)
  三泉遺址風(fēng)景區(qū)三泉龍門洞旅游風(fēng)景區(qū),位于寧強縣陽平關(guān)鎮(zhèn)陽廣公路6公里處,景區(qū)屬南北走向,總面積3.5平方公里,在唐初建“三泉”遺址后兩公里處。頭北俯瞰嘉陵江,身南隱居深山中,可直通九寨溝景區(qū)。三泉龍門洞旅游風(fēng)景區(qū)主要有溶洞群、山峽、山潭、山泉、瀑布、觀音閣、望江樓、龍門寺、羅漢院、臥龍讀書亭、東帝廟、及橋亭等景點組成,景區(qū)山勢雄偉,景色秀麗,古建筑造型獨特,裝點輝煌,閣內(nèi)彩塑觀音、十八羅漢、精雕細作、栩栩如生。龍門三洞分布在溝底,各相距1600米、1800米,尾藏深山中,頭居嘉陵江。洞頂泉洗絕壁,洞口傾珠瀉玉、騰煙飛霧,瀑布聲吼,好似銀簾,酷似水簾洞。溶洞群:溶洞分布在二洞至三洞之間的半山懸崖上,洞內(nèi)鐘乳倒掛,似劍、鞭、彩練、仙人掌、天星、女神、天狗、山桃、風(fēng)鈴等;底石似狼、虎、牛、馬、猴、豬、獅、龍、鱷魚、雄鷹、觀音、如來佛、八仙聚會、玉柱、寶塔、碟、桌、石筍、頂天柱、鎮(zhèn)海神針、玉盤承露……[詳細]
10、楊填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填堰
  楊填堰位于城固縣城北7.5公里處的寶山鎮(zhèn)丁家村。2008年9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楊填堰相傳為西漢時蕭何、曹參、張良首開,以發(fā)展農(nóng)業(yè)供給漢軍糧草。三國時,諸葛亮北伐,蕭何、曹參開,以漢中為大本營,教兵習(xí)武,勸士農(nóng)桑,“踵跡增筑”楊填堰,擴大生產(chǎn),保障軍隊供給,南宋時,西北抗金名將楊從儀高齡退役城固縣水北村時,號召當(dāng)?shù)厝嗣袢罕姶罅π耷,民賴其利,人民親切地稱此堰為楊填堰,因此在南宋前人們稱此堰為張良渠。據(jù)《漢中府志》載:“楊填堰,在城固縣北十五里,截湑水河中流,壘石為堰。相傳亦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所創(chuàng)。至宋,知洋州開國侯楊從儀大力修浚,民賴其利”;清《城固縣志》載:“楊填堰,北十五里,出湑水河。宋開國侯楊從儀于河內(nèi)填成此堰,故名”。楊填堰東經(jīng)城固的丁家村、留村、寶山至洋縣馬暢,折而向南,流至謝村,匯入漢江。這條堰的灌區(qū),城固少、洋縣多,從來用水,有“城三洋七”之例。堰雖……[詳細]
11、云霧寺
云霧寺
  云霧寺位于勉縣東北角、漢中的西北角的雨霧山中,距漢中約57公里。云霧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當(dāng)時叫做“朝陽禪院”,香火鼎盛,香客云集,住寺僧人約800余眾!杜f唐書》有載,它與勉縣的牛頭寺、南鄭乾明院統(tǒng)稱陜南歷史上三大寺院,有很高的知名度。據(jù)傳,明萬歷年間,蕭皇后在此出家病死葬于此——即今皇姑墳。為此萬歷之母——孝定李太后為朝陽院“賜佛經(jīng)678函,且施舍錢糧,歷有余年”。至今“御碑”尚存。1983年,云霧寺與皇姑墳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每年春夏來此觀光、避暑者絡(luò)繹不絕。云霧寺在文革中因“破四舊”而毀于一旦。一九九一年當(dāng)?shù)卣腿罕娂Y在云霧寺原址上修了大雄寶殿、皇姑宮、八間房,現(xiàn)尚有兩旁耳房繼續(xù)籌集資金待修。云霧寺修復(fù)以后,勉縣境內(nèi)乃至外縣、市的善男信女,不顧山高路險,絡(luò)驛不絕來此敬香,觀覽景致。當(dāng)你置身于云霧寺山,穿密林,過小溪,攀險路,沐浴、覓鳥、拍照……[詳細]
留壩風(fēng)云寺
  風(fēng)云寺又名云雨風(fēng)雷寺,民眾俗呼“青橋寺”,始建于明神宗萬歷初年(1573),位于青橋驛蔡家坡之坦,主祀云雨風(fēng)雷神。寺廟倚于山嶺,由蒼柏青松掩映,為三合院,道士住持,香火鼎盛。清順治初年(1644),擴建寺廟,有靈官殿、藥王殿、財神殿、觀音殿、娘娘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玉皇殿等。風(fēng)云殿建筑群屹于嶺巔,規(guī)模宏大,技藝精巧,雄姿崔嵬,氣勢磅礴。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擴建,由門樓、大雄寶殿、風(fēng)云殿、雷雨殿等組成四合院,且有大山門、二山門和大殿院群相分相連。前后正殿都有拜殿券廳,客堂置其兩側(cè),將大殿院分為前后左右4個四合天井。正殿內(nèi)云雨風(fēng)雷神像。殿宇由重檐式、歇山式等各種風(fēng)格組成。殿廳雕梁畫棟,丹燈放彩,朱門壁窗,粉墻磚地。亭閣大都為大理石柱擎頂,三面石欄相圍。園內(nèi)松柏掩映,魚池泉水、水草花木;殿廳巨柱豎立,挑檁方梁,匾額款款。同治十二年(1873),整修一新。中華民國13年(1924),捐資……[詳細]
13、靈巖寺摩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巖寺摩崖
  靈巖寺摩崖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靈巖寺又名靈崖院、白鹿洞。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建,分前、后兩洞由奈何橋連接,F(xiàn)存石碑、摩崖題刻約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稱。以東漢建寧五年(172年)刻“郙閣頌”,宋紹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閣頌”,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靈崖敘別記”,唐開成二年(837年)刻“開成題記”唐權(quán)德輿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陜西漢中的略陽縣城東南的嘉陵江畔,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據(jù)洞內(nèi)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陽縣志》所載:靈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著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靈崖。以漢隸《甫閣頌》為代表的摩崖刻石,在靈崖寺內(nèi)達130多塊,號稱“小碑林”,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一個天然實物寶庫。著名的摩崖刻石有東漢摩崖刻石《南閣頌》、大唐開成題記、靈崖敘別記、宋哲宗御書“忠……[詳細]
洋縣開明寺
  洋縣開明寺及寶塔,經(jīng)歷了多個朝代,檢閱了歷史的滄桑和坎坷,觀其身形已是千瘡百孔,疲憊不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導(dǎo)下,洋縣人民政府為了開發(fā)廣場,將其開明寺與其唐塔分離異處。開明寺也就隨緣放下離塔而去,現(xiàn)已搬遷到洋縣南門外(城關(guān)中學(xué)以南)300米處。開明寺,2001年5月被拆遷,于2002年6月19日開始重新建修,現(xiàn)有殿堂三座:大雄寶殿、觀音殿、念佛堂等,于2012年6月19日(農(nóng)歷五月初一)破土開基,新建地藏殿及佛教文化長廊,于2012年8月22日(農(nóng)歷七月初六),隆重舉行“地藏殿-上梁法會”,為和諧洋縣、社會道德教育,開辦了一所新學(xué)堂。開明寺塔在原開明寺北,故稱開明寺塔,寺早圮廢,僅余此塔,F(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堆罂h志》載:“開明寺塔:與寺俱建于唐初”!稘h中府志》載:“開明寺:縣南二百步,0院也。唐開元中(公元713-714年)建,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重修,明洪……[詳細]
15、乾明寺遺址
乾明寺遺址
  乾明寺遺址乾明寺位于南鄭縣梁山鎮(zhèn)中梁山,又名中梁寺,始建于唐朝中期,是唐宋時期陜南最大的佛教寺院和旅游勝地。據(jù)《漢中府志》載:“乾明寺在府治西十五里中梁山。五代蜀廣政間(公元935——965)重建,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赦賜寺額(乾明禪院)”其禪派屬臨濟宗,并記:“中梁山有神曰靈壽將軍。紹興二十四年(1150年)加封休應(yīng)候,廟號澤潤”。該寺地勢險要“西望家,北眺褒斜東洋洲,南巴丘”與漢中城一衣帶水,隔岸相望。早在宋代乾明寺即蔚為叢林,古柏掩映,“屋宇千,田水路百頃,飯禪納歲不下十余萬人,嗟呼盛!保ㄒ浴肚魉掠洝凡┪模。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譽之”乾明院在中梁山,劍外叢林,惟此為勝“。乾明寺歷經(jīng)興廢,原有大雄寶殿、十八羅漢殿、大鐘樓、四大天王殿、樂樓、凌宵閣等建筑,1966年被拆毀:現(xiàn)僅存偏殿三間古建筑,一口古井和較多的碑刻。主要有《乾明寺記》殘碑,《洪鐘乾明寺題詩碑》,《重修乾明院……[詳細]